新郑市和庄镇78岁老党员永葆初心 十几年风雨无阻护路情

2019年06月17日10:37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我做了那么多改变,只是为了我心中不变……”这句歌词出自歌曲《我变了 我没变》,这也是新郑市和庄镇老庄刘村78岁老党员刘太昌的真实写照。

新疆戈壁滩强军兴兵,他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场上,他在;退休后,助力新农村建设,他在……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年龄变了、生活环境变了,但刘太昌的党员初心没变!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见到刘太昌老人时,头发斑白的他正骑着三轮车在乡间道路上巡查,车上插着禁烧旗帜,袖子上戴着禁烧袖章,车里装有他的铁锨和镰刀。从表面上看他和普通老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在记者的坚持下,老人才慢慢打开话匣子,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让众人熟知。

1959年,时年18岁的刘太昌入伍后被分配到新疆戈壁滩上,这一待就是8年。老人回忆说,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住在戈壁滩的帐篷里,像在蒸笼里一般。那里没有水、没有树,物资匮乏。每个战士的吃喝都是定量。缺水时,他们甚至喝起了洗脚水。说完,老人笑了起来,笑容里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岁月。

“当时这么苦,你们是怎么坚持过来的?”面对疑问,老人说出朴实而充满力量的话语:“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刚起步,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身为一名党员,更应该身先士卒,带头吃苦奉献。”

有辛苦,但也有激动人心的时刻。老人说,在当兵期间,他见证并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试爆工程。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太昌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骄傲和激动。


  归故乡,甘当义务工

1969年,刘太昌结束边疆生活,复员到郑州工作;退休后,他回到家乡,该颐养天年了吧?但他却一刻也闲不下来。

当时村里有学校、养猪场、养鸡场,平时人流量比较大,路窄且坑坑洼洼,很不好走。看到这种情况,刘太昌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第一个向党支部请缨负责修路,一锨锨去加宽、垫高、修平道路。

那时候没有大车,老人都是用三轮车四处收集煤渣、碎砖块,再一车一车地拉到现场。仅8年时间,他前前后后拉了一千多车修路“材料”,拉坏了两辆车子。

肩膀累了、胳膊疼了、汗水流了……可看到道路平坦开阔了,刘太昌知足地说,那么多车东西,他没有白拉。虽然现在村里已经铺上了柏油路,不用再填填补补了,但老人还是每天骑着三轮车来到他守了十几年的道路上,转转看看,有垃圾就捡起来,有不平的路肩就平两锨。

刘太昌与村里的路有种割舍不断的情感,他们似乎已经融为一体。他是怎样做到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老人说:“我是从苦日子过来的,过去吃不饱穿不暖,多亏了共产党,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想为党多干点事,但现在年龄大了,干不了什么大事,我就做点小事,扫扫地,拾拾砖头,清清垃圾,能干一点是一点。”


喜今朝,尽力多做事

刘太昌特别爱“没事找事”,只要是有助于村庄发展、能给村民提供方便的事情,他都积极参与。这不,“三夏”以来新郑的气温很高,可他还是和形影不离的老朋友——绿色三轮车一起行走在乡村道路上,当起了义务禁烧员。

“反正我每天都要巡查街道,大家在路上看到我车上的禁烧旗子,还能起到宣传的效果。”刘太昌说,这几年,他看到家乡越来越好,村民的素质也不断提高,村里的乡风文明一条街养眼,村庄豫剧团也在新郑唱响,他很欣慰,他的付出也得到众多村民的认可,也让刘太昌再次坚定了初心。

其实,当初刘太昌的行为却让大家“看不惯”。他坦然地说:“有的人不理解,总以为我干活积极是要出风头,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是趁很早或者晚上没人的时候多干些活。后来,大家看到我十几年都是这样,也理解了。但越是这样,我自己越觉得惭愧,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我就一直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尽量多为大家干点事。”

“作为党员我就要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这就问心无愧。”这是刘太昌发自内心的朴实话语,也是他几十年来的人生信条。不论时间如何变迁,刘太昌还是那位永葆初心、矢志不移的刘太昌。(王君杰 尹春灵)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