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杜岗:红色基地寻求绿色发展,革命老区焕发新的活力

2019年09月26日18:28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9月24日,在西华县委书记林鸿嘉的引领下,大河网记者来到杜岗会师纪念馆瞻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缅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西华杜岗会师纪念馆作为周口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近段时间,随着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前来瞻仰学习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

忆杜岗那段峥嵘岁月

据了解,1938年,在日军大举进攻豫东,徐州、开封相继失守,武汉吃紧,中原告急的紧急关头,中共中央指示河南省委派出干部,发动群众组织游击战争,打击侵略者拯救敌占区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时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的彭雪枫带领同伴来到周口、扶沟、西华等地,了解当地政权组织建设、武装建立及群众抗日热情等情况,来选择会师地点。

中共中央在听取了彭雪枫在周口各地的调查研究报告后,决定将西华作为部队东进抗日的第一站。1938年10月8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吴芝圃率领的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和肖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在杜岗胜利会师。

这三支部队在杜岗会师期间,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巨大支持。在当时黄河泛滥成灾、生活极端困苦的情况下,西华人民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倾尽所有给抗日部队提供物质保障。除了1000多人的游击队吃、穿、用、住等物资,而且在1938年10月24日部队离开时,西华人民还赠送给游击队3万多斤粮食、7天的干粮和两万块现大洋,另有棉衣、棉鞋、袜子、鞋垫等大批过冬物资。

之后,在杜岗会师的这支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日后坚持华中抗战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新四军第四师。

为了纪念杜岗会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新四军第四师的光辉业绩,西华人民和县委县政府于1994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立了杜岗会师纪念馆,弘扬和传承革命先烈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

红色基地的绿色发展

如今,80多年过去了,这块充满红色的革命基地,没有了当年的战火硝烟和贫困落后,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人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新活力。

杜岗村位于西华县城北4公里,由3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拥有耕地5563亩,有1073户村民,共4064人。近年来,加快发展作为革命老区杜岗村的经济发展,西华县委县政府特针对该村提出了“一红(红色文化)一绿(莲藕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一基地(鸡鸭鸽子等禽类的养殖基地)”的发展思路,发动本村村民利用土地、劳动力或资金等入股发展村集体经济,用来实现人人有就业、家家有分红、户户能致富的社会主义小康梦。

据杜岗村支部书记李长青介绍,经过几年的发展,截至目前,该村原有的103户贫困户,已有92户实现脱贫,脱贫高达近90%,是全县第一个脱掉贫困帽的村子。

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红色精神的鼓舞下,现在杜岗村村民在发展绿色产业、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干劲十足、充满活力。

老区不“老”,活力永存

谈起脱贫致富的话题,村里的年轻人李少洪最有发言权。李少洪今年30岁,早年因家里人口多、经济来源少,生活比较贫困。高中毕业后,他和小伙伴一起外出到富士康打工。打了几年工后,他渐渐发觉,打工不是长远之道,与其在外打工,不如回家创业。2015年,李少洪回到杜岗村,恰逢政府对村民创业有一定的扶持政策。他当即通过贴息贷款的方式贷40万元,作为自己的创业起步基金,开始了自己的养鸽子事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现在鸽舍里共有5000多只鸽子,由于我在南方待过,知道南方人比较喜欢吃鸽子蛋,所以销量一直都有保障。行情好的时候一个鸽子蛋能卖到5块钱左右,行情稍微差点时,一个鸽子蛋也能卖3块多,一年下来可以挣20多万,比在外面打工有奔头。”李少洪说。

如今,村里向李少洪这样自己创业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大家都凭借着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摆脱了贫困、奔向了小康。

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李新义看到村里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笑容一天比一天多时,心里还念念不忘党的恩情。他告诉记者:“如今村里人能过上好日子,除了离不开他们自己的努力奋斗,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这些年来,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当年杜岗人为革命成功所付出的努力和财物,帮助我们打井修路、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给村里人致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要不然别看杜岗离县城只有4公里的距离,我们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照样卖不出去,外面的人想了解我们杜岗作为革命老区、红色基地也很困难。”

据了解,杜岗村4000多名村民中,有1000余人在外经商、务工,剩余人员在村里发展绿色经济,有进行莲藕、辣椒、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有发展鸡鸭鹅鸽子牛羊等养殖业,还有发展林业进行板材加工的……总之,全村上下都激情澎湃地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苗海波、李时珍)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