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仲秋访阳夏 家国情怀话谢安

2019年10月17日16:38

来源:海外网

  在中华文化的大观园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阳夏谢氏文化,可谓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久慕阳夏故邑——河南太康县文化风景源远厚重,我们相约,于己亥仲秋乘兴前往采风。

  太康县历史悠久。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置阳夏县,隋开皇七年(587)以“太康失国”所筑太康城而改称太康县,至今已有2240多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王、谢、袁、萧四大文化世家,阳夏县独占谢、袁两大家。这在中华文化史上绝无仅有。其中以谢安为代表的阳夏谢氏,萌于曹魏,起于西晋,盛于东晋,悠悠六朝370载,风流名士众多,庙堂地位显赫,尤为人称道。其冠冕之盛,可与“琅邪王氏”媲美,从而成就了闻名古今的政治家族和文化世家大族。仅以文化论,谢氏家族载于史册的书法家便有15位,有文集的竟有32人之多。其中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谢朓与沈约、王融等人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称“二谢”;与谢氏相关的成语典故也俯拾皆是,以致世有“江左风流属谢家,诸郎如玉女尤佳”之慨叹。

  太康县谢安文化园的谢安雕像。

  在太康,谢安大名如雷贯耳,老幼皆知。“谢安大道”横贯新城,不乏以谢安为主角的文化景点。据太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谢成营介绍,太康谢氏,瓜瓞绵绵,有近4万人,分布在谢庄、谢洼、谢营、谢集、谢堂等16个乡镇40多个自然村。一提起谢安,谢氏子孙无不引以为荣而津津乐道。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谢氏族人来太康慎终追远,寻根谒祖,祭祀先人。

  西晋永嘉之乱,中原世族纷纷南渡。阳夏谢氏便是随琅邪王司马睿南渡的世族之一。公元320年,谢安诞生在会稽始宁县(今浙江绍兴上虞区)。

  谢安之父谢裒,为谢氏二世祖谢衡次子,官至吏部尚书,封福禄伯,生有6子,谢安为其3子。

  谢氏三公庙。

  谢安自幼便崇拜名士伯父谢鲲,成人后优游于名士之间,与当时的名士王濛、刘惔、王羲之、支道林等结为“忘年之交”。其雅量和才华,为众人所赏识和佩服,未出仕即名满天下。其间,当朝重臣王导、庾冰、范汪等都欲招其入幕从仕,谢安屡召不至,于会稽东山“优游山林”,教习子侄,过着“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的隐逸生活。

  公元359年,在朝任西中郎将的谢安四弟谢万奉命迎击前燕入侵,行至下蔡,见敌势大,单人独骑逃回豫州,被朝廷废为庶人。自此,谢氏自谢安从兄谢尚、长兄谢奕、四弟谢万长达14年的豫州刺史屏藩之任结束。此时谢氏朝中无人,家族面临衰败。谢安为家族计,为社稷计,更为天下苍生计,始有仕进之心,时年已40有余。

  公元360年,应征西大将军桓温所请,谢安东山再起,赴任大将军府司马。桓温北征,遇弟谢万病卒,谢安投笺求归,离开桓温。此后先后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由于在皇权更替中,谢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于公元376年正月进位中书监、录尚书事、骠骑将军,总揽朝政。

  《谢安帖》。

  谢安执政期间,做了几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是修葺殿宇,兴灭继绝。当时建康的宫殿破旧损毁,谢安打算整修宫殿。尚书令王彪之等人以外敌入侵为由谏阻,谢安不听,竟独自决定修宫。宫室建成,既仰模玄象,合体辰极,役无劳怨,又展示皇家气派,让人肃然起敬。继而,谢安上奏皇帝借鉴西周“三恪”之封,封赐晋初佐命功臣后裔,兴灭继学,安定民心。

  二是智斗桓温,稳定晋鼎。桓温为一代枭雄,时有篡逆之心。简文帝病重,谢安为顾命大臣。拥有生杀大权的桓温渴望简文将帝位禅让给自已。结果,孝文帝司马曜即位。桓温怀疑谢安与王坦之等改遗诏,以入京朝见为名欲加害谢、王而篡位。桓温抵达后,伏勇士于坐,使召公卿百官。当时有官位声望的人都惊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浃背,连手板都拿倒了。只有谢安临难不惧,从容就座,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卫在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呀!”桓温被当面揭穿阴谋,又被自己这位昔日幕僚镇定自若的旷达风度所折服,一下子被镇住了。命左右的人撤走,与谢安笑谈良久,又设宴款待,不久就退回了姑孰。继之,谢安搁置桓温“九锡”之命,从而稳定了晋鼎。

  三是淝水谋划,草木皆兵。公元383年8月,前秦苻坚率领号称百万大兵压境。当时东晋疆场多虞,诸将相继败退,京师震恐,人心惶惶。谢安受任于危难之际,被加封为征讨大都督。他举贤不避亲,以五弟谢石为征虏将军,以任徐、兖二州刺史的侄子谢玄为前锋都督,又以时任散骑常侍、侍中的次子谢琰为辅国将军。集精兵8万,前出迎敌,陷阵破坚。

  谢安《中朗帖》。

  战事既开,谢安毫无惧色,巧布疑阵,从容调度,指授将帅,各当其任。淝水之战晋军大破秦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下棋,看完前方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照样下棋。客人忍不住问:“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闻听大喜,赶快告别,急于把消息告诉别人。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再也按捺不住兴奋之情,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把脚上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便是著名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东晋以8万军力大胜80余万前秦军。淝水之战后,东晋趁此北伐,收复了洛阳和青、兗、徐、豫等州,把国界线推进到了黄河,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晋祚得以延续,使中华文化得以更好的延续。

  四是四让职爵,高德自见。谢安执政期间,其子侄成人,尤其是淝水之战后,诸谢因功升官晋爵,一时兴盛,一些阴险好利之徒在晋孝武帝跟前进谗言。谢安鉴于历史,有所惊悟,于是四让职爵,离京至广陵,兴利除弊,造福于白姓。准备等朝廷稳定后再出东山,以实现平天下之夙愿。可惜不久就患病了,于公元385年病逝,享年66岁。死后被追封为太傅兼庐陵郡公,葬于建康梅岭。改朝换代,谢安为南朝宋武帝独置“五公”而祭祀的人物之一,又是明、清祭祀的太康乡贤之一。

  在中国历史的天空,名人贤士灿若星晨,干城名相层出不穷,但像谢安这样能修身,能齐家,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宰相并不多见。后世对谢安的功绩多有歌咏,或将其与孔子高足颜渊相提并论,但谢安武略过之;或将其比作汉太傅贾谊,但谢安潇洒过之;或将其比作汉淮阳卧治的汲黯,但谢安风流过之;或将其比作三国蜀相诸葛亮,但谢安器度过之;或将其比作东晋的王导,但谢安儒雅过之;或将其比作陶渊明,但谢安担当意识过之。至于李白、王安石等,只不过是谢安的崇拜者而已!

  谢安“德当其位,功当其禄,能当其官,人当其誉”。古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事业之说。三者兼而有之的,犹如凤毛麟角。能够成就“三不朽”事业者,舍谢安其谁!

  秋高气爽,桂树飘香,我们陶醉于太康浓郁的谢氏文化氛围之中,汲取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伫立于谢安像前,觉得脚下这块土地是如此厚重,对这位先贤名相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由地深深鞠了一躬。

  回郑州途中,崔战杰意犹未尽,诗情顿生,浅吟《谢氏故里诵谢安》一首以记此行,诗曰:

  少时清谈享英名,逸情山水咏兰亭。

  东山再起桓温废,淝水一战晋祚兴。

  德厚载物怜下民,功高遭谄徙广陵。

  文韬武略柱家国,百姓由衷仰景行。(孟庆国 贾文丰 崔战杰)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