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太山庙乡:做实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2019年11月15日15:47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南召县太山庙乡环鸭河口水库,全乡辖19个行政村213个村民小组,是库区重淹没乡。近年来,太山庙乡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把库区和深山区居住的贫困群众纳入重点搬迁对象,2018年底完成107户432人搬迁入住和旧房拆除、复耕、复绿、复植工作,搬迁群众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工作要求,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做实搬迁群众后续帮扶工作,在培育产业、促进就业、服务管理上下功夫,努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十分钟服务圈”,提升搬迁群众归属感。太山庙乡新街社区52户群众来自9个行政村、45个自然组,思想不统一,管理不方便,搬迁群众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难以协调解决解决。为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围绕搬迁户的管理服务,该乡建组织、建协会、建队伍、建阵地,打造十分钟路程便民服务圈,提升群众归属感。依托搬迁点所在村“两委”建立党小组和管委会,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兼任党小组和管委会负责人,从搬迁的党员群众中推选党小组和管委会成员,加强对搬迁点的社会事务管理。采取群众的自愿方式成立社区事务议事协会、矛盾调解协会、红白理事协会、文化活动协会、干事创业劝诫协会等自治组织,制订村规民约,加强对搬迁群众自我管理。从乡直部门、社区所在村和搬迁群众中挑选热心公益的党员群众组成志愿服务队,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修水、修房、修电等困难,实行上门服务,让搬迁户住得下,稳得住。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学校,邀请乡村干部、农业专家讲解脱贫攻坚政策,传授创业就业技能,让搬迁群众树立生活信心。建立爱心超市,定期评选致富星、卫生星、和谐星、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培育和谐文明新风,营造精神“新家园”,展现创业“新气象”。

完善基础公共服务,打造“十分钟生活圈”,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围绕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太山庙乡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打造十分钟生活圈,提升群众获得感。严格按照易地搬迁安置房建设标准进行建造,增加保温层,保证房屋冬暖夏凉,居住安全舒适。结合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按照一户一宅和前院后庭的模式进行规划建设,预留一定的小菜园、小花园,保持原有的生活模式,确保搬迁群众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对社区内部道路和出行道路全面进行硬化、亮化,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对社区内空地进行绿化、美化,提高居住环境;购置垃圾箱和垃圾清运车等,定期收集转运生活垃圾,提高生活品位。同时,成立便民服务中心,昼夜专人值守,明确便民服务事项,实行一站式办理,极大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便捷性。配套建设文化广场、生活超市、卫生室、幼儿园、电商服务站等,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同时,把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在乡政府所在地,搬迁群众距离乡里中小学校、乡卫生院10分钟路程,极大方便了就学就医。

培育基本产业体系,打造“十分钟工作圈”,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围绕搬迁群众稳定持续增收,太山庙乡培育产业体系,打造十分钟工作圈,提升群众幸福感。投资250万元在搬迁安置点建设配套扶贫就业车间2座,容纳120人就业,引进热敏纸切割、包装和太阳能路灯零部件制作、安装生产线,务工时间灵活,实现足不出村就业增收。目前,吸纳96名群众务工,其中搬迁户劳动力18人。同时,全面澄清搬迁群众务工需求、创业需求和技能培训需求,分类编制培训计划,邀请农业部门专家和本地种植、养殖大户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目前,培训3期186余人次。此外,充分依托国家光伏扶贫政策、国家储备林政策、食用菌扶持政策等,全乡建成村级光伏电站9个,100兆瓦农光互补扶贫电站1座,5000亩国家储备林基地1个,食用菌大棚96座,搬迁群众可以到光伏扶贫基地、国储林基地、食用菌基地进行务工,实现照顾家庭和务工就业两不误。(生俊东 廖涛 秦性松)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