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焦作黄河!焦作大学发起的“三走黄河”研学活动首站到达孟州

2019年12月05日10:07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12月2日,由焦作大学发起的“三走黄河”研学活动首站到达孟州,记者随行采访了此次活动。

为何首站选在孟州?

黄河,经过百转千折,在中游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冲出高峡。在经黄河小浪底工程调水调沙后,来到了广袤的平原地区,由此一泻千里,形成“地上悬河”,千里黄河大堤也由此开始绵延千里。

中曹坡,黄河左岸千里长堤的起点,孟州市会昌街道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可因为黄河,因为黄河左岸大堤由此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盘旋了746.979公里,让它变得与众不同。

12月2日,在孟州市文化学者崔思明、李群、耿海利的带领下,“三走黄河”研学团队来到了中曹坡。

“黄河左岸0公里”石碑被夯实在中曹坡南头的堤岸,站在此处,望向东南,记者心想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可能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

如今在“黄河左岸0公里”南侧,千亩沙滩地青苗葱茏,而如果将时间上溯至700余年前的元代,这里还是古老孟州城的核心区域。

黄河北侧邙山巍峨,这是黄河水向南翻滚的天然屏障。黄河南下受阻,而位于其北侧的古老孟州城则要为躲避洪水迁移北上。

黄河造就了山川风物,也造就了璀璨的非遗文明

孟州市化工镇横山村位于黄河脚下。此时在这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澄泥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李伟,正带领徒弟们忙碌地工作着。

李伟介绍,黄河澄泥砚位列四大名砚,其制作所用原料全部取自黄河水冲积而成的深层淤泥。通常情况下,在黄河水拐弯处,我们只要向下深挖三四米,即可得到一些上乘的黄河澄泥。这种泥分子密度极高,粘性强,不易开裂,而且它会随着炉火温度变化,呈现出古朴典雅的色泽,是制砚的上等材料。自古以来,沿黄河一带的许多地方都有制砚的传统。

记者了解到,目前孟州黄河澄泥砚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麦草画,也是孟州非遗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其所用麦草主要是来源于当地的燕麦,黄河边的燕麦强度高、韧性好,在经过“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后,麦秆依旧有光泽、有质感,不用着色,创作者便可以根据需要直接进行裁剪、黏贴。

汤金明,是我市最早研发麦草画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之一。他曾耗时三年时间,用麦草画的形式复原了《清明上河图》。在他的作品展览馆内,面对这幅惊艳绝伦的巨作,“三走黄河”研学团队成员无不赞叹。

在行程中,“三走黄河”研学团队还来到孟州黄河文化园区、韩园、莫沟参观考察。孟州黄河文化园区,“三走黄河”研学团队成员通过园区内小品设计,感受到了老河工们治黄的决心,也感受到了新时代人民治黄取得的伟大成绩。走过黄河拜厄韩园,“文起八代之衰”的世界级文化名人韩愈,是黄河文化孕育的骄傲,他的文化思想供后世百代取之不竭。(王辉 王玮萱 张继文)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