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黄金水库”释放“黄金效益”

2019年12月13日09:14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12月7日,农历大雪。行走在丹江两岸,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融融冬日下的碧水青山,给寒冷的冬天平添了丝丝暖意。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淅川最宝贵的资源、最突出的优势、最响亮的品牌是生态,同时最脆弱的也是生态。为了保护水质,库区“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然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如何找到水质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

“近年来,我们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立足淅川实际,以水质保护和绿色发展为主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黄金水库’释放出‘黄金效益’”。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

激发新动能

“2004年改制前,我们集团就是一个一院房子的小药厂,现在我们已经是下辖20个子公司,涉及制药、新能源、食品饮料、中药种植、林果产业、生态旅游等行业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12月8日,福森集团董事长曹长城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

“一库清水倒逼我们向科技要效益,拉长产业链,发展环保产业。”上任伊始,经过几个月的考察思索,曹长城就认定“科技+环保”是企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药产业必须做强。很快,福森集团就引进了多条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一流生产线,能生产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口服液、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药剂。有科技做后盾,如今,福森双黄连注射液、双黄连口服液等,年销售额均超亿元,占据全国30%以上市场份额,福森药业成为国内剂型较全、生产规模较大的制药企业之一。

一库清水激活福森发展新动能,从单纯的制药企业到药材种植、生态林果、生态旅游,福森集团发生了裂变发展。

“金银花就是我们村的‘金银花’。”唐王桥村支书高申豹说,福森种的金银花,让农户“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就地打工“挣现金”,入股合作社“分股金”,那些反租倒包的农户收益更高,户均收益1万余元。

如今,在福森集团带动下,淅川金银花遍地开花,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沿丹江库区筑起了“绿色长廊”。与此同时,福森集团夏凉茶、功能饮料、果汁饮料等产业链全面拉开,项目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突破60亿元,利税8亿元。

福森集团的发展壮大正是淅川工业转型的写照。后移民时代,淅川立足水质保护的刚性要求,先后关停数百家冶炼、化工等污染企业,掀起“绿色革命”,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大力调整工业结构,聚焦汽车零部件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扶持扩大绿色环保企业规模。

咬定汽车零部件产业,持续强龙头、延链条、壮集群,全县汽车零部件关联企业达到88家,成为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冷链储上,新建大容量冷库12个,30多万亩林果“后顾无忧”;聚焦食品深加工业,发展饮料、香菇酱加工等项目十余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

打响绿品牌

12月5日,冬日暖阳下,九重镇仁和康源软籽石榴基地一派忙碌的景象,给石榴树施肥、刷白这些冬季日常管护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今年6000亩石榴树挂果,十几吨石榴刚摘下来就抢购一空!”基地负责人李念峰摆摆手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看来,淅川虽然因为“丹江水”闻名、“水源地”驰名、“渠首闸”扬名,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但要想充分发挥品牌优势,让更多人认可,就必须苦练内功,品牌化发展,做强“绿品牌”,还要学会包装,市场化营销,打响“绿品牌”,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绿效益”。

据李念峰介绍,当初来淅川种石榴,是认定了这里是种软籽石榴的天赐之地——冬天不太冷、夏季不太涝,再加上好山好水好生态,果实卖相佳、糖度高。当他扑下身子干起来,才发现淅川带给他的“惊喜”远不止这些。“县里专门出台扶持政策,还制定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技术,全县推广,对新认证的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分别奖励3万、2万、1万元,创成知名品牌后,财政资金和项目资金还会倾斜支持,从‘种’到‘销’全扶持,我们咋弄也得把园子建好!”

截至目前,淅川县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32个,绿色食品基地面积3.7万亩、地理标志基地面积12万亩。

怎样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买得舒心?

“我们还在全县推广实行‘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产销一体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化流程;通过京东、淘宝、抖音等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线上、线下双线营销,把特色产业推向更广阔市场。”淅川县县长杨红忠说。

“连续三年举办赏花节,筹划第一届石榴节;搭乘京淅对口协作快车,多次去北京推介淅川软籽石榴;通过国际体育赛事宣传淅川……今年丰收节,县委书记还走进天猫直播间推介软籽石榴,直播活动中,就累计销售石榴1.6万单,销售额64万余元。”在李念峰看来,真正让他的石榴登上“神坛”的,是县里举行的一拨又一拨的推介活动。

“绿品牌”做强打响,“绿效益”源源不断。近年来,淅川县培育像仁和康源这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1家,78种农产品在北京市21家连锁超市、600家直销店销售,总量过万吨,全县贫困户80%以上的收入来自扶贫产业,1/3以上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催生水旅游

水,温润如玉;山,秀色可餐。

12月6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周年前夕,来自北京的30多名游客走进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淅川,连连称赞:“一库丹江水,咋看咋都美!”

然而,如今的“青山秀水”,曾经却是“穷山恶水”。仓房镇香严寺景区附近的磨沟村民姜玉琴回忆,“前些年一些专家来香严寺考察,走三天三夜都没到村子,村民用牛车载他,还因为路不好,牛都掉落山崖……”

“那时的淅川,就像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绝代芳华都辱没了!”很多淅川人都为那时的资源浪费深深惋惜。守山守水不守穷,移民迁安后,淅川县将旅游兴县作为县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以水为媒,“水旅游”呼之欲出。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淅川县的规划前瞻而实用,明确提出要把生态基地建成旅游产业园、交通道路建成景观长廊、县城集镇建成旅游会客厅、码头高速出口站建成旅游服务点、体育文化活动打造成旅游嘉年华,推动旅游融合发展。

如今,淅川县捆绑香严寺、坐禅谷、八仙洞、丹江大观苑、渠首等景区联创5A,并在基础设施配套、金融担保贷款等方面重点帮扶,周边农家乐、观光园、采摘园等蓬勃发展,美了渠首也富了群众。

交通是制约淅川发展的最大瓶颈,多方努力下,投入10亿余元的西十高速启动建设,打通外部交通“大动脉”;投资25.8亿元的环库路,将丹江口水库沿线景点串珠成线,乡村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现在看来,是一条大路、一库清水,让我们这里的好风景变成好前景!”姜玉琴乐呵呵地说。

如今的磨沟村,一排排别致的徽派小楼依山傍水,来附近香严寺、坐禅谷的游客络绎不绝。姜玉琴在政府的扶持下,开起了农家乐。“游客吃的鱼,是丹江里的淡水鱼;菜,是山坡上的野菜,经济又环保。谁也不曾料想,当年我们这个入不敷出的贫困家庭,如今月纯收入过万元!”姜玉琴说。

农家乐,乐农家。越来越多的磨沟村民品尝到乡村旅游甜头,发展旅游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了家,在村里务工,磨沟村有一半人从事旅游业。此外,县驻村扶贫工作队还帮助建成了电商服务站,磨沟村的土鸡蛋、芝麻叶、地曲莲等土特产通过互联网卖到山外。

截至目前,淅川县像姜玉琴这样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农家乐、生态观光采摘园的贫困户已达500余户,旅游从业人员3万余人,带动人均增收1500元。如今的淅川,“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旅游观光、饮水思源。(生俊东 康帆)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