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柿树行村:柿子变成醋 走上振兴路

2019年12月31日10:4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新郑市具茨山管委会柿树行村,因过去村里柿树成行而得名,据说该村已经有上千年的柿树栽种历史了,八月黄、灰柿、皮老盖、大红柿等品种繁多。

“传说过去我们山上柿树特别多,树挨树,有时候上山下山太麻烦了,村民们就从柿树上一棵一棵爬过去,会节省很多时间。”63岁的柿树行村支部委员王长坡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村里穷,连牛也买不起,再加上柿子树效益不好,还占用土地,大伙就一合计就把柿树砍掉卖了一部分,给一户添置了一头牛,两人合抱的大树80块钱就卖掉了,现在想想还是很可惜的。”

找回记忆,共谋发展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话一点不假。尽管大量的柿树被砍掉换了耕牛,但村里房前屋后、道路两侧还是有不少柿树幸存。丰收的柿子吃不完,就堆放在缸里酿了醋,用作调味,随着时代发展,酿醋的人逐渐少了,只有少数人坚持了下来,每年酿上一缸醋,或馈赠亲友,或自己食用,这倒成了柿树行村的传统。


近年来,为发展村集体产业,在普遍了解了全市发展产业项目后,柿树行人便又把目光投注到了他们熟悉的柿子上,希望能利用本村的独有资源禀赋,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但能不能挣钱,他们心里也没谱。

新郑市市场监管局作为柿树行村的帮扶单位,对此十分重视,带领干部群众前往郑州、荥阳等地考察、调研。“确定能挣钱,大家就有了一颗定心丸。”柿树行村村主任郭占甫说。之后,市场监管局的扶贫干部又先后到平顶山、驻马店等地考察机器设备的价格和性能,深入柿树行村查看环境,了解柿树的种植情况。

“现在柿树行大概还有700多棵柿树,其中多是50—60年以上的老树,但挂果率还是很高的,证明我们这个地方适合继续种植。”扶贫干部陈进宝踏遍了柿树行村方圆8公里得出了结论。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后,大家对酿造“柿树行牌”柿子醋有了更大的信心,决定成立“郑州柿树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了“柿树行”商标发展柿子醋这一项目,希望柿树行能够重新柿树成行,棵棵挂满摇钱果。


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一切似乎都准备就绪了,大家却在缸上犯了难,要想把柿子醋发展成产业,靠着以前各自家里的缸肯定的不行了,一是缸小,再一个规格也不统一。虽早早地在禹州订购了106口500斤容量的大缸,可因柿树行盘山路陡峭,运缸的大车不愿意进山。

“人家不进山,我们就自己用小车拉,一点一点总能解决问题。”柿树行村支部书记魏富安号召村干部开着三轮车,一趟一趟往上运,终于将106口大缸运到了柿子醋厂。他们又从荥阳等地购买了10吨柿子,并购置了破碎机对柿子破碎入缸,配以纯净水进行自然生态发酵,醋厂正式起步。

“我们已经近三十年没有村集体产业了,这也是赶上了党的好政策,有扶贫单位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悉心帮扶,我们才能再建集体产业!”还未走进厂房,便听到一位老人这样感慨。走入柿子醋厂,已经能闻到淡淡的柿子醋清香。


据悉,这106缸柿子醋到春节前后就能上市。郭占甫介绍,“我们首次大约能生产2万斤柿子醋,每斤市场价20元,估计当年就能增收40万元,还能为10户建档立卡户解决就业问题。开春后,我们将再种50亩柿子树,地块我们都选好了,这次种自己培育的矮化火柿,这种柿子好管理,含糖量也高,做出的柿子醋口感最好。”

谈起将来,郭占甫满怀憧憬,“当年我们卖树买牛,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好,如今我们重新种回柿子树,还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好,看似事情回到了原点,实则却在发展中一次次高于原点。从几十年前的温饱难继走到现在群众早已吃穿不愁,开起了小车,搬进了镇上的新社区,住上了新楼房。接下来希望我们柿树行村以柿子醋厂为起点,像柿子一样红红火火,实现我们的乡村振兴梦。”(王君杰 曹江涛)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