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梅:发扬工匠精神 传承非物质文化

2020年01月09日09:1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四十八年的岁月年轮,她走出了一条从邻家女孩到民营企业家的人生之路。20多个春秋的奋力拼搏,她书写了平顶山市卫东区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历程。

几度风雨,又见彩虹,在致力于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她刻苦学习,多方拜师学艺,在大学里汲取高层次营养,努力钻研,勇于开拓,在酿酒界演绎了一曲扬帆市场、奉献奋进的青春绚丽篇章。

有哲人说:“事业因耕耘而芬芳,因开拓而闪光,因发扬光大而高尚,因执著而充实。”

成功,来自于勇敢者的拼搏,它是一条曲折艰辛的路,也是一幅感人而多彩的画图,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创业者的酸甜苦辣。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应粮酒坊总经理张大梅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发扬光大酒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创业以来,她发扬和传承了酒文化,打造了“应粮”酒文化,奉献了社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

张大梅生于1971年12月,祖籍河南省襄城县姜庄乡来坡村,与舞阳县毗邻。舞阳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属漯河市辖县,夏禹时因邑在舞水(又作潕水、㵲水)之阳,故称舞阳。春秋战国时期,全境先后分属楚、韩、魏等国。秦时期置舞阳县。张大梅的舅父是舞阳县侯集乡高寺村人,她的舅父在高寺村经营一个在当地闻名遐迩的酒作坊。那儿有丰富的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且因为土地肥沃而品质优良,她的舅舅就是这家作坊的创建人,在张大梅少女时代闲暇之时,经常到舅舅的作坊里。那儿浓郁的酿酒氛围、五谷在发酵之后,最终酿制的美酒,令十里八乡的人们啧啧称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舅舅的酒作坊可谓生意兴隆。而张大梅在舅舅的作坊里打下手,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对酿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掌握了酿酒技艺。

虽然舅舅的酿酒工艺更具传统,但是她心中暗想,如果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先相结合,那么酿出来的酒岂不会有更好的品质?怀揣这个梦想,青年时代的张大梅在山东一家酒厂学习系统的酿酒工艺,精心学习酿酒的各个环节,最终熟练地掌握了所有的工艺流程。后来,她又在广西、贵州等地,遍访多地酿酒作坊,学习他们的传统技艺。之后在山东吕梁春酒业担任质检主管,工作五年后,又到四川西化大学学习深造,学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在大学学习时期,她又拜中国首席品酒师贵州茅台酒厂总工程师、酿酒大师吕云怀为师,潜心学习他的技艺。大学毕业后,她又考取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人事教育部颁发的职业技能酿酒师证书,这对她来说,是对她学习酿酒技能的最好证明,也是对她发扬光大酒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见证,之后,她心怀梦想回到了平顶山,决定在此开始实现她的酿酒之梦。

潜心研究创建应粮酒坊文化

2016年4月,经过张大梅多方筹备,应粮酒坊应运而生。从创建伊始,她就发扬工匠精神,秉承一个坚定的理念,那就是“酿良心酒、做品质人”,从设备的购进,到酿酒原料的选购,都要求一丝不苟、品质为先。经过张大梅多年潜心研究学习,可谓博采众长,她以纯粮制造为基本标准,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将粮食通过蒸熟、降温、拌曲、发酵、再蒸馏成酒,完全是不勾不兑的原始酒液。酿制出来的应粮系列酒一经上市,就博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为使应粮酒得到更好的正规化生产,她又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应粮酒”商标。俗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应粮酒以入口绵香、唇齿悠长,很快就打开了市场。畅销河南各地,受到好评。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名普通的酿酒人,能够发扬光大酒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张大梅的追求,“以优质为先,以纯粮为本”,精心打造健康饮酒的氛围,以她作为一位女性酿酒师特有的细腻情感,为消费者奉献醉心的美酒,使她早年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她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又注重传承与保护,将自己的酿酒技艺传授给了徒弟。时光荏苒,在未来的时日里,张大梅将借助古应国玉鹰图腾的寓意,翱翔于天际之间,将人间佳酿送往千家万户,为丰富中国的酒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微薄之力。

“在继承和发扬酿酒工艺的基础上,我要继续发扬光大应粮酒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促进企业兴旺发展,造福人民群众,为卫东区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张大梅说。 (蔡长伟 田秀忠 张志举)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