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业走上脱贫致富路 叶县这个六旬老人不一般

2020年04月22日08:53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蔡长伟 通讯员 宁璐璐)4月19日,在叶县龚店镇耿湾村的田间大棚,村民赵振峰正在观察丝瓜和甜瓜的生长情况。

“我这间大棚本是培育食用菌的生产基地,因为现在是菌类生长淡季,所以我种植了丝瓜、甜瓜、油菜等叶类植物,为培育食用菌打基础。利用瓜菜地茬培育食用菌,营养元素互补,可形成养植系统的良性循环。”眼前这个戴着眼镜、温文尔雅的老人一提起食用菌种植便滔滔不绝。

他曾是叶县食用菌普及推广的风云人物、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他是谁?带着好奇,我们走近了他。

辉煌半生,带不走的岁月

1974年,20岁的赵振峰被推荐到叶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毕业后,到叶县酒厂当了一名技术员,从事酿酒技术指导工作。

稳定的工作、安逸的生活并没有消磨赵振峰的意志。为了提升专业能力,工作后的赵振峰又专程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进修了生物学。一向善于学习钻研的他,在酿酒过程中发现,只要在酒糟中加入适量辅助料,就能适合多种食用菌生长。而这个发现,也让赵振峰与食用菌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酒厂经济效益开始下滑。在一次与朋友的交谈中,赵振峰了解到省外一些地方已经兴起了食用菌种植,但当时叶县乃至整个平顶山市还都没有人种植。有着敏锐市场嗅觉的赵振峰意识到,菌类种植是一个效益高、回报快的新兴产业,有广阔的前景。

于是,赵振峰做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抉择:转型,种菇。说干就干,赵振峰再次回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学习食用菌种植,并于1981年完全掌握了食用菌种植技术。回到家乡后,赵振峰开始了种植食用菌,取得了巨大收益。

为带动更多乡亲致富,赵振峰在叶县开办了平顶山市第一期培训班。培训班一开班,便广受群众欢迎,周边一些县区的群众也纷纷慕名前来学习。他的这个培训班,后来催生了鲁山的木耳,临汝的猴头菌等一批菌类种植大户。由于种植技术过硬,赵振峰被推选为叶县菌菜种植业协会理事长。1988年,他被选举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参加了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

因病致贫,陷入人生困境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0年,正当赵振峰的菌类种植做得风生水起时,妻子却不幸患脑梗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他原本幸福的家庭重重一击。几年下来,仅治疗费和康复费就让赵振峰耗尽了所有积蓄,并欠下5万多元外债。

为了还债,儿子在外打工,留下孙子在家上学,妻子不能离人,一日三餐都要由赵振峰用针管推送进食。光靠几亩地的收入,根本维持不了日常开销,日子过得非常拮据。2016年赵振峰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行列。

妻子病逝后,赵振峰主动向村里寻求帮助,想靠自己掌握的食用菌种植技术重整旗鼓。在乡政府的帮助下,赵振峰家享受到公益岗位、危房改造、“六改一增”、到户增收等政府扶贫措施,孩子上学还享受到“两免一补”,大大减轻了他的负担。

同村村民张铧月(化名)被赵振峰对待妻子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的行动所感动,在村里的介绍下,两人相识、相知、相爱结为夫妻,重新组成了家庭。

绝地反弹,开启第二次人生

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跌落谷底之后的反弹力。

2018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赵振峰申请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购买了原材料、高压锅、搅拌机等生产设备以及大棚原建材,准备在自家的承包地里搭建大棚,但资金仍有缺口。

以前的朋友、同学听说赵振峰遇到的困难后,三五成群纷纷来帮忙。在大家的帮助下,赵振峰很快搭起了小规模的大棚。他亲自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就连培育食用菌,从母种、原种、生产种等原始步骤到采摘都是他一手包办的。算起来,从建大棚到出成果,他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记者走进大棚时,妻子张铧月正在干活。只见刚长出嫩芽的油菜地里穿插着丝瓜和甜瓜的嫩苗,大棚的两旁堆着一排排的废弃菌袋。

“因为食用菌每年都有淡季,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大棚养殖的优势,我结合四季生态规律,间作套种,错茬生产,这样地也不歇,人也不闲。”赵振峰解释道,“靠这种间作模式,2018年,我成功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赵振峰说,这种间作套种,错茬生产的种植模式,不仅周期短,见效快,田间街头、室内室外都可以种植,不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可大可小,模式稳定。

“下一步我准备扩大规模,当食用菌形成规模以后,还可以深加工成羊肚菌粉和猴头菇酒,再通过淘宝等电商平台把产品推出去。”提起未来的发展,赵振峰信心满满地说。

“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扶持,我干这项工作40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果社会上有学习这项技术的人,我愿意无偿传授给大家。”赵振峰说。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