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水质保护和脱贫攻坚两大任务都要完成好

2020年05月08日16:59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集山区、库区、边缘区、移民区和贫困区于一体,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移民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八七”脱贫攻坚重点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片区县,2017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由于关乎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淅川县易地扶贫搬迁与其他地区相比,受移民迁安、水质保护、区位偏僻等因素叠加影响较大。水质保护是淅川特殊的政治任务和工作底线,淅川境内共有国家级丹江湿地保护区、恐龙蛋化石群保护区、省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等10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之间相互叠加,覆盖全县90%以上的国土面积。因此,这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必须以保水质为前提,与保水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2016年以来,淅川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来抓,集中精干力量,用好一切资源,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以赴推进。3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1.6亿多元,先后建成集中安置点37个,使5121户19813人搬出山区、住进社区,胜利完成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

“短中长”三线结合强产业

近年来,结合实际,探索出了“短中长”三线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子,确保搬迁群众“短期能脱贫、远期能致富、未来可持续”。其中,“短线”产业重点发展食用菌、小龙虾、中药材等短平快项目,确保搬迁户当前能脱贫。目前已发展食用菌1000万袋、小龙虾8000亩、中药材2万亩,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中线”产业重点发展以软籽石榴、薄壳核桃、大樱桃、杏李为代表的经济林果,林下套种丹参、油牡丹、黄姜、花生等经济作物,实现长短互补、以短养长。目前在搬迁户中已发展经济林果2万余亩,实现搬迁群众人均1亩果园,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长线”产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确保未来可持续。目前已培育乡村旅游点和农旅示范园40多个、农家乐500多家,辐射带动搬迁户600多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围绕实现搬迁户和经营主体收益“双赢”目标,淅川县创新推行了三大带贫模式,调动双方合作积极性和发展信心。一是“三权分置”模式。将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龙头企业。政府负责政策、资金落实,龙头企业负责产业发展,农户拿土地入资,在地租收益的基础上,按约定比例获得产业收益。二是“收益分红”模式。搬迁户以原有的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产业种植、管理,农业龙头公司负责苗木、技术和销售,搬迁户不收地租,产业见效后,搬迁户、公司和合作社按5:4:1的比例分享净收益。三是“返租倒包”模式。带贫企业在安置点附近发展产业,负责种苗培育、技术指导、统一购销等。产业发展成熟后,交由搬迁户承包管养。产品销售后,除向企业缴纳一定的承包费和技术服务费外,其余净收益全部归搬迁户。

淅川县瞄准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从三方面用力,强化后续配套,延伸产业链条,确保产业发展风险最低。首先,为解决林果产业发展后续仓储保鲜难题,借助对口帮扶平台,投资上亿元建设了总库容5万吨的保鲜库,既解决了大面积林果冷藏问题,又确保鲜果错季上市卖出高价,增加了带贫企业和搬迁户收入。其次,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达成战略合作,打造“淅有山川”区域公共品牌,投资5600余万元建成了一流的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开设各类网店2800多个,销售软籽石榴、黄金梨、猕猴桃、柑橘、大闸蟹、辣椒酱、玫瑰香皂等农产品。第三,财政投入资金上千万元,为所有扶贫产业购买了农业保险,确保在突遇天灾人祸时获得补偿减少损失,收回经营成本,让搬迁户“旱涝保收”。

破解五大难题稳就业

淅川县在就业上着重解决好五大问题:一是就业动力不足问题。淅川县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外出务工补贴政策,按照务工年收入额度分别给予搬迁户一定的交通补贴。2018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就业奖补资金797.25万元,受益贫困群众9298人,其中易地搬迁群众比例达50%以上,极大调动了搬迁户务工就业的积极性;二是就近就业问题。在安置点附近配套建设扶贫车间和产业基地,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让一大批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三是就业空白问题。先后开发了护林、护水、护路、保洁、文化、水管“六大员”非全日制公益岗位1万多个,优先安置劳动力弱的搬迁群众,每月工资300元,消除了易地搬迁就业空白户,保证了每一个搬迁户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四是就业技能薄弱问题。依托县农广校、南阳信息工程学校等机构,根据就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对有完全劳动能力的人员,采取室内教学与扶贫车间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操作性、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按件计资,实现效益工资增收。对劳动能力弱的人员,该县委托用工企业设定了门卫、清洁工等劳动强度和技能要求不太高的岗位,进行简单培训后即可上岗,扩大搬迁劳动力就业面;五是就业渠道不宽问题。利用县人社系统的“转移就业”平台,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输出一批。另外,借助“千企帮千村”和对口帮扶机遇,牵线企业到安置点开展专场招聘、双向选择。

市场化运作增收益

按照“原有耕地不变、林地权属不变、原有惠农政策不变”的“三不变”原则,充分利用搬迁群众的山林、土地等资产,采取市场化运作等办法,实现“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力争使搬迁户收益多元化、最大化。

做好资产收益。一方面是土地流转收益。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将搬迁户原来承包的土地、山林等资源,通过租赁或入股方式流转到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让搬迁户通过土地租金或股金获得资产收益。对土地无法流转的,采取财政每亩补贴100元的办法,由村集体栽种果树,收益由村集体和村民共享。另一方面是扶贫车间租金收益。将在安置点建设的扶贫车间所有权划归安置点社区所有,车间租赁收益作为社区集体收入,扣除安置点环境整治、社区管理等公共支出后,平均分配给搬迁户,既增加了搬迁户收入,也解决了社区物业管理等公共支出问题。

做活资金收益。引导搬迁群众用产业奖补资金入股带贫企业,发展小龙虾、香菇等产业,每年年底带贫企业按协议约定,连同本金和分红收益一并发放给这些搬迁户,保证他们每年都有稳定收入。该县毛堂乡的铭泽社区,就是采取“合作社+搬迁户+基地”模式,组织搬迁户利用产业奖补资金入股合作社,在安置点附近建设小龙虾池近200多亩,每户年增收2000元以上。

做实兜底收益。借助光伏和福森生态助力贷,实现搬迁户兜底收益全覆盖。一方面,借助国家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光伏产业。2017年以来,累计投资4.4亿元,建成光伏电站56兆瓦,3500户搬迁户年分红3000元,同时为搬迁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另一方面,借助该县龙头企业福森集团,投放5亿元生态产业助力贷资金,大力发展金银花、黄金梨和旅游开发等产业,带动其他1600多户搬迁户年分红3000元。(王鸿昌 程晖)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