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新县仁畈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浩:守得住初心 对得起良心

2020年07月03日09:1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薛小磊 通讯员 祝丹阳 孔翔 钱洪波)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无数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他们贴身泥土扶贫帮困,如满天星火照亮了脱贫致富路。张浩就是其中一道富于活力的星光,闪耀在大别山深处的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仁畈村。

“哪里需要哪里搬,我顶了。”

张浩慰问监测户肖万德,并为其上大学的女儿肖玉玲送上2000元生活费  孔翔/摄

黑皮肤、眼神里略带疲惫,然而谈起工作,他话锋犀利。这是记者在仁畈村见到驻村干部张浩的第一印象。

1971年,张浩出生在一个兄弟姊妹众多的家庭,日子其乐融融,物质却不甚宽裕——“小时候冬天没有鞋穿。”他说。1990年,张浩告别家乡光荣入伍,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服役期间荣立一次集体三等功,4次获部队嘉奖。1996年,他转业回到家乡,被安置至箭厂河乡政府参加工作。困难岁月、军武时光既磨砺了张浩敢闯敢干、雷厉风行的性格,也成了他日后干事创业的初心源点。2007年,张浩抓住停薪留职政策机遇,毅然下海闯荡,成功实现了个人财富自由。2017年,经组织批准,张浩在箭厂河乡继续参加工作,随即被乡党委安排驻村。

来到仁畈村之前,张浩的“主场”在箭厂河乡何岗村。何岗村是深度贫困村,约有1300名村民,脱贫任务重如山,村里工作却只有2个即将步入退休之年的村干部勉强维持,全乡工作排行倒数第一。伴随着张浩的入驻,情况为之一变,他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全力配合乡党委政府安排,经村民推荐优中选优配齐村干,使基层组织力量得到了强化。

“在何岗,我们给群众办了不少事!”张浩这样评价那自己的“何岗时光”。他瞄准突破口,致富先修路,谋事先处人。何岗村到方湾村1.7公里的通村公路明明早有规划,却因村里组织力量薄弱、村情复杂悬于纸上。张浩和村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耐心化解矛盾耐心打通关节。路,终于贯通了,张浩的劲头也更足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他又联系县公用事业局帮扶资金20万对村级广场实施绿化提升、安装路灯等工程,投入10余万安置健身器材。众人拾柴火焰高,2018年何岗村成功实现整村脱贫。

正当村里各项工作蒸蒸日上时,张浩却被改派到了条件更为困难的仁畈村驻村。“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顶到哪里。”面临新安排新局面新任务,他这样表示。

仁畈村是乡里有名的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483人,低保户84户,残疾人户48户,扶贫的担子颇为沉重。因种种原因,干群关系一度陷入低谷,局面可以用一个字形容:孬。乡党委看中了张浩敢想敢做的闯劲和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担当精神,将他派驻到仁畈村参加工作。

2019年12月,张浩走马就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除了上级安排的3户贫困户外,他又主动认领3户贫困户。“个人能力大一点,承担的责任也应该多一点。我的条件较为宽裕,帮贫带富更应该跑在前头。”张浩说。他迅速找准定位,为巩固全村脱贫攻坚成果一心一意努力着。

“村民生活好了,我乐了。”

张浩(图左)与同事一起坚守在防疫卡点  罗仕亮/摄

仁畈村特困户代某周家庭负担特别沉重,3个成年人中2个残疾1个患长期慢性病,家里还要供3个孩子上学。屋漏偏遭连夜雨,临近年关,代某周却因患上肺结核急需转院治疗,凑不出治疗费一家人愁眉不展。得知情况后,张浩联系县内成功人士共同捐款2万余元,他又上门为代家送去米面油肉等过年物资,一家人终于过上了一个舒心年。这样的暖心事迹还有很多:2020年6月初,在得知村里靠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肖小妹即将大学开学的消息后,张浩赶上门送来助学金;孤儿吴某红从高一到大学,年年学费张浩都想办法帮她解决......

有一次贫困户兰某的母亲因患甲亢住院,儿子儿媳在浙江打工一时赶不回来。得知情况后,张浩很着急,村里工作走不开,他就请亲戚帮忙开车将兰母送到县医院。随后张浩又赶到医院照看了她3个夜晚。同病房的陪护人员与张浩闲聊,问他,这是你的母亲吧?张浩的回答出乎旁观者意料:不,她是我帮扶的贫困户,我是她的帮扶责任人。

村里贫困户、特困户子女就学、治病等难题,张浩能伸手就伸手,他硬派的外表下是一颗“暖男”的心。逢年过节,他常常自掏腰包为贫困户送上慰问品。除了仁畈村,他还联系帮扶了何岗、竹林、黄畈等村,个人累计扶贫投入9万余元。

摆脱贫困重在“造血”。经张浩多次联系,长江源豆腐制品加工厂落户仁畈村,吸纳贫困户7户12人就业,月均工资3000多元,产品远销至往湖北麻城,年增加集体收入26000余元。2019年,仁畈村被乡里评为发展集体经济第一名。除此之外,他还利用私人关系,帮助8户贫困户找到了工作。

受到帮助的村民常提着鸡蛋和自制的花生油找到张浩请他收下,张浩不收,村民放下就走;张浩到村里走访,贫困户在路上碰见了,就主动招呼他到家里吃饭。

真心换真情,村民们内心的坚冰被化解了,村里的事也就好办了,村子里一天天有了看得见的变化。然而,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并非线线都可以直入针脚,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一次,村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民肖某却认为新建的公厕对着自家大门“坏了风水”,态度恶劣阻挠施工,经张浩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也拒不松口;有村民心里怨气未及时化解,竟迁怒于素不相识的张浩,迎面就是破口大骂,张浩也没有计较。

有一次,村里开展低保专项清理整治,村民蓝某不符合条件却多次到村部说情,张浩反复做工作,蓝某还是不依不饶。最后,张浩正面对他说:“我们的工作经得起考验,你个人不满意就是到市里上访我也不会把你加入低保!”蓝某这才罢休。受得了委屈、拿得出硬气、敢于说直话,是张浩的另一面。

“面临艰难险阻,我上了”

疫情期间,张浩与同事一起坚守在箭厂河乡仁畈村卡点  罗仕亮/摄

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党员干部是一场无声的大考,张浩用自己行动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仁畈村毗邻湖北省红安县,距武汉天河机场110公里,北距新县县城15公里,紧挨312国道,是南北交通节点,村里人呼朋携友一起到武汉务工是家常便饭。此时此刻,防疫任务之严峻可想而知。

“那时候,任务非常急,我戴个口罩就赶紧上岗了。在卡点给人测体温、劝阻外地人员返回,有什么事就干什么。”从元月26日到3月28日,这段日子张浩过得记忆犹新。那一段,他连续奋战,吃睡都在仁畈村猫子山防疫卡点,并私人购置了上万元的口罩雨衣手套等防控物资捐给卡点,还向乡政府捐赠抗疫款1万元。

“卡点是防疫的前沿阵地,是干部担当与作风的试金石……守望日月和星辰,迎来春光无限美……向一直坚持在抗疫一线的同事们致敬!”在防疫工作笔记本的一页,张浩写下了这样的感言。

据事后统计,仁畈村从武汉返回外出务工人员有上百人,其中从猫子山卡点路过的难以计数。张浩和他的同事们保卫了一方群众生命健康。

在与抗疫战斗的日日夜夜中,有一件事张浩印象尤为深刻。一天,他驾车在路上巡逻,空荡荡的街道上,一个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的小伙子显得格外醒目,张浩急忙停车上前询问,小伙子的外地口音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询问,小伙子是西安人,先前在武汉打工,武汉封城前他离城回家,可是在路上找不到营运车辆,一路流浪到箭厂河乡,身上的钱也花光了。得知情况后张浩不敢怠慢,迅速向上级做了汇报,并将其护送到乡卫生院进行检查、隔离。一个多月后,小伙子的父母驾车来接儿子回西安,在浒湾高速路口,老两口拿出很多烟酒水果和现金1万元请张浩等收下,张浩坚决不收。

临近采访结束,记者看到在仁畈村村部外的河道上有许多工程机械正在施工。张浩说:“现在是防汛抗旱的关键时期,我们村正抓紧时间与县有关部门一起开展河道治理工作,做好度汛准备。”在一旁的肖支书补充说:“搞河道治理,张书记每天凌晨3点起床,沿着河两岸巡逻到5点,前一段他还和派出所抓住2个夜晚盗采河沙的人。”记者对张浩眼神中的疲惫恍然大悟。

记者请张浩用一句话评价自己。他说,“我是穷苦孩子出身,在部队锻炼多年,又是一名老党员,我时时刻刻记得自己的身份,经常提醒自己,办事情要记得自己的初心,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