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十九届)中国互联网大会·河南站活动成功举办 行业大咖共话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2020年07月25日18:35

来源:大河网

  2020(第十九届)中国互联网大会·河南站活动成功举办——

  行业大咖齐聚共话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7月25日,2020(第十九届)中国互联网大会·河南站暨人工智能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在郑州举行。

  本次大会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省通信管理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河南省互联网协会、河南省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13家单位联合承办。

  大会以“人工智能与大健康产业发展”为主题,邀请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医疗企业等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分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交流最新成果,探讨发展趋势,积极搭建产业交流与合作共享平台,促进产业和应用协同创新。

  精英云集  共促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极大考验,在此次疫情防控战役中,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等方面发挥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独特优势,为筑建疫情防线贡献了重要力量。

  面对依旧严峻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与健康治理考验,使命在肩,不容辜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刘多,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延军,河南省通信管理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侯剑涛,中原工学院校长、河南省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理事长、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宗敏,河南省互联网协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河南省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赵会群,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河南省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周勇分别通过线下、线上不同形式出席了此次大会。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刘多表示,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对优质的医疗健康资源需求较大。就如何推动河南省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刘多提出了三点建议:加强沟通,推动信息互联互通;加强协作,促进资源的融合共享;加强监管,保障智能化医疗服务的质量。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延军表示,随着全省医疗卫生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移动医疗、云计算、5G技术、物联网、医疗影像、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大数据智能分析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技术及成果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逐步得到应用。

  河南省通信管理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侯剑涛表示,对健康的追求是每个人的刚需,健康产业是关系到全人类福祉的一项事业。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大健康产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人工智能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全场专家学者、媒体的共同见证下,河南省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正式揭牌。该联盟的成立旨在促进河南省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与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的交流互动,优势互补,加快河南医疗健康产业与信息通信的深度融合,推动全产业链供需对接,融合创新和高效发展,为河南医疗健康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新动能。

  经验获赞  远程医疗走进后疫情时代

  河南省人民医院(简称“省医”)副院长张连仲讲述了远程医疗的前世今生,并大方分享了“省医经验”。

  4月14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批准河南省人民医院增加第二名称“河南省人民医院互联智慧健康服务院”,准予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方式。这意味着,河南首张互联网医院牌照正式落户省医。

  2018年6月26日,省医互联智慧健康服务院上线试运行,旨在打通实体医院与线上医院,更好地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在建设过程中,省医依托实体医院,采取“医院自建、顶层设计、统一平台、区域联动”模式,以基层医疗机构和群众为服务对象,以分级诊疗服务网络为基础,提供线上、线下诊疗健康服务,助力“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最终实现“触手可及见名医,省医专家在身边”的目标。

  截至7月10日,累计开展远程病理59521例、远程心电77667例、远程会诊23220例、远程影像2021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一附院”)副院长高剑波对医院互联网医疗的建设思路、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并深入分析了互联网医疗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高剑波表示,疫情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导向明确的政策,各地纷纷加速开展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互联网医院成为抗疫的“第二战场”。

  郑大一附院互联网医疗的建设思路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医院医疗为“体”,互联网络为“用”。医院实体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能够发挥好医院医疗、技术、专家、多学科优势,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现代医院精益管理方面积极探索。

  高剑波认为,“医院+互联网”带来了信息化管理挑战,要求医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学科建设、医疗创新、科研、教学;“变”的是医院传统的管理创新模式等。

  科技赋能  互联网医疗时代向智慧医疗时代过渡

  智慧医疗是指以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人力和设备资源,最大化发挥医院在疾病诊断、监护和治疗方面的医疗技术优势。

  会议期间,来自医疗健康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就智慧医疗技术助力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型发表了主题演讲。

  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办公室主任冯天宜介绍,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存在供需缺口持续加剧的问题,急需通过技术进步及新技术应用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扩大医疗服务的供给。

  需求侧方面,人民群众医疗健康需求持续攀升,老龄化现象持续加剧。《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供给侧方面,基层执业医师数量少、水平不高,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城镇每千人口卫生服务人员为11人,农村仅为4人,360万执业医师远远无法应对2300万的日均门诊量。

  冯天宜介绍,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正处在从互联网医疗的2.0时代向智慧医疗的3.0时代过渡阶段。智慧医疗的热点趋势主要有医疗健康设备向无线化与智能化发展、医疗机构由院内私有云向混合云转变、应用向云医院过渡等。

  智慧医疗的愿景是:AnytimeAnywhereAnydeviceforAnyone,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医疗设备,为任何人服务。

  冯天宜表示,智慧医疗是医疗服务的发展趋势,但还存在规划、技术、标准及安全四个方面的问题。如其健康发展需总体规划和跨领域协调;仍面临技术创新、产业推广难等问题;缺乏标准与可信评价体系,以及数据及隐私保护方面存在稳定性与安全性隐患等。

  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型需要智慧医疗技术的发展助力,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的穿戴式心电监测。

  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刘澄玉介绍了穿戴式心电监测在A(Algorithm算法)、B(Bigdata大数据)、C(Clinicalapplication临床应用)、D(Device设备)四个方面存在的挑战并给出了破局之道。

  AI+医疗  推动医疗领域智能化、日常化和人性化

  安测健康CTO葛新科认为,在医疗方面,人工智能的实质是对医疗知识的闭环管理,海量医疗数据为机器学习提供充足养料。他将“互联网+医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信息服务阶段、咨询服务阶段、诊疗服务阶段,这三个阶段都保留了大量的电子病历数据和电子健康数据。根据IDCDigital预测,截至2020年,全球的医疗数据量将达40万亿GB,为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数据基础。

  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林予松围绕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汇报。

  他表示,在众多的医疗信息中,医学影像是疾病筛查、诊断、治疗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贯穿于整个诊疗的全过程,目前,医院存储的信息超过90%是影像信息,尤其是随着医学影像数据生成设备和存储通信平台的建立,医学影像数据具备了数据规模庞大、数据更新频繁、数据类型多样、数据价值巨大及数据处理复杂等“大数据”的特质。

  为此,基于医学影像大数据的人工智能(AI)技术与应用就成为政府、医疗机构、科研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在依靠影像学数据的医学领域,包括放射学、病理学、皮肤病学、眼科等,已开始受益于人工智能方法的实施。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