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易地搬迁群众过上红火幸福好日子

2020年07月30日17:17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7月28日下午,在南召县乔端镇白河社区集中搬迁点,白银沟村搬迁户马合喜家里唱起了小曲,客厅里有人弹琴、有人拉二胡、有人敲梆子,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今年63岁的马合喜是一名退伍老兵,因患有心脏病不能干重活,妻子患高血压丧失劳动能力,老两口的医药费用让一家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16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他家不仅从山沟里搬入了位于镇区的白河社区,还利用到户增收资金发展起山羊养殖,现在一共养了30多只,每年靠卖羊收入一万多元。马全喜的儿子退伍后在政府的帮助下也找到了工作。

日子过得红火又舒心,马合喜捡起久违多年的拉二胡手艺,每周组织社区群众聚在一起唱一唱。“以前吃饭都是问题,哪有心情坐下来拉二胡,现在党的扶贫政策好,让我们困难群众住上了新房,过上了新生活,闲来无事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高兴高兴,人过得有精气神儿,生活才会越来越好!”马合喜开心地说。

马合喜一家的幸福生活只是南召县乔端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白河社区搬迁群众的一个缩影。

为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乔端镇在白河社区集中安置点新建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安置幼儿240名,小学生600名,不但缓解了镇区学校大班额问题,而且解决了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问题;白河社区集中安置点距镇卫生院近2公里,社区新建了一处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了医务人员,实现搬迁户就近就医;日常生活上,社区为358户搬迁户每户预留了半分菜园地,贫困户耕种菜园实现自给自足,节减搬迁群众生活开支;文体服务上,社区新建了休闲广场、文化中心,安装篮球架、跑步机等健身器材,设置了图书阅览室、棋牌室、文体活动室,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2016年以来,白河社区安置点共搬入了358户1320人,涉及了全镇18个贫困村。乔端镇按照“五通”(通水、电、路、有线电视、通信网络)、“五有”(有学校、文化广场、便民超市、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六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社区绿化、环境洁化、容貌美化、垃圾无害化)的标准,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有效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让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实现新作为,达到“搬得出、稳得住、住得下”的目标。

2019年南召县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2872户9739人建房和搬迁入住任务,工作重心转移到做好后续扶持“后半篇文章”,重在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脱贫致富上。重点围绕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后续产业、就业培训、拆旧复垦复绿、安置点党建、权益保障等8个方面完善工作机制,在政策制定、资金安排、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为鼓励贫困群众自主创业,该县在创业场地报批、经营贷款贴息、税收减免、项目安排等制定优惠政策,并出台了《关于对贫困群众星火计划奖补实施意见》,对年发展产业和年务工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以上的贫困群众县财政奖励资金3000元,激发搬迁贫困群众的内生致富原动力。

按照“有利于农民生产、有利于实现就业、有利于稳定脱贫”的理念,在全县35个集中安置点周边建设苗木花卉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石材加工园区、艾产品种植加工园区、桑蚕养殖基地、乡村旅游开发基地等75个就业务工基地和园区,提供就业务工岗位1.2万个。同步规划建设了18个劳动密集型扶贫就业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服装加工、鞋业加工、电子元件加工、编织袋加工、切纸加工、包装礼盒加工、香菇分拣加工、数据线加工、箱包加工等就业岗位1200余个,基本实现每户搬迁群众有一人在家门口就业。

面对搬迁群众从农民向居民的转变过程,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是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南召县组织人社、民政、扶贫等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及时搬迁群众人口组织开展调查,准确掌握搬迁人员就业愿望,制定帮扶工作清单,举办实用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对搬迁劳动力进行全员技能培训,确保每一户搬迁群众中有一人熟练掌握一门技能并能够稳定就业。至目前,组织家政、月嫂、厨师、水电工、焊工、缝纫、苗木花卉种植及修剪、养殖等各类培训192期8680人次,搬迁群众参与培训率达到80.2%,就业率达68.5%。(廖涛 刘超 周坤)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