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故事】徐亮:父母是我最好的党课老师

2020年08月03日09:44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7月15日以来,中牟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征文活动。广大市民积极响应,踊跃投稿,深情讲述自己的家风故事。自7月28日起,大河网与《文明中牟》微信公众号将选登部分作品,让良好的家风家训助推文明新风的养成。

徐亮的父亲与母亲(摄于2009年)

我的父母是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叔叔、姑姑和两个弟弟都是党员,大女儿在上高中时就入了党,我家三代人有8名党员,称得上是“党员世家”。父母的人生经历,让我读懂了“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深刻内涵,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从小懂得了感恩及为人之道,我耳濡目染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亲生于1934年,16岁参加革命,22岁入党。父亲说,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他时任黄店公社唯一的公安特派员,可他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领到的饭菜送给患病的孤寡老人。一次,父亲拄着拐杖下乡办案,饿晕在祥付营村的土路上,是一位好心人用菜籽馍把他救活。为答谢救命之恩,父亲与人家亲戚了十多年,直到对方迁到外地没了音讯。

母亲1937年出生,比父亲小3岁,论党龄却比父亲多了两年。母亲说,她17岁就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还身兼区妇联委员。1959年在我出生不到十天,母亲就把我丢给奶奶喂养,投身到日夜生产的“大跃进”运动中。听姑姑说,“我一岁那年整天饿得哭个不停,姑姑就把领到的食物喂给我吃”。姑姑饿极了,就去食堂讨口饭,可路上碰见了巡查回公社的父亲。问明情况后,父亲从兜里掏出半拉馍,一边给姑姑一边劝说:“好妹妹,咱可不能白吃集体的东西,那样,会坏了咱徐家名声的。”

1962年下放自留地,叔叔服兵役在伏牛山某农场任四中队分队长,姑姑在黄店公社李村驻队,是县上下派的“社教”年轻干部,加上我和弟弟妹妹还有堂妹年幼,家庭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为了担起以男劳力挣工分养家的重任,父亲放弃升职的机会,含泪辞去公职回村务农。

父亲不能参加组织生活,变得沉默寡言,但他事事处处帮助别人,生产劳动专拣脏活累活干,在社员中赢得好口碑,不久高票当选生产队长。为解决派工、分口粮的问题,父亲专门安排残疾社员及生活困难的男劳力管菜园、当车把式和饲养员,让他们自食其力凭本事养家糊口,因此被人贴了“大字报”。


中牟县委书记潘开名(左一)慰问老党员(右二为徐亮的父亲

父亲一时想不通,准备辞职“撂挑子”。“想打退堂鼓?当初你面对党旗是咋宣誓的?群众那么信任你,你却不负责任当逃兵!”在母亲的帮助和鼓励下,父亲主动登门与意见相反的人谈心,团结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谁家有难处及时帮着解决。听到大家的夸赞声,父亲只是淡淡一笑:“俺是党员,应该的。”这句话从此就成了父亲的口头禅。

记得那年麦收,奶奶在路上捡麦穗。父亲发现后非让拿到麦场充公,“我是党员,又是一队之长!不能因为贪占集体小便宜,让人指着脊梁骨骂。”奶奶气不打一处来,“俺不偷不抢拾点麦穗,谁骂啦?”父亲扑通跪下了,“是儿子不孝,让您受了这么多年苦!等日子好过了,我让您顿顿吃白馍。”奶奶顿时老泪横流,挥手示意母亲把半布袋麦子交上去。

改革开放初期,父亲办了营业执照,在集市上摆起高炉烧饼摊,成为早期的个体工商户。父母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每个面剂至少二两,面饼涂上糖稀,夹心沾上香油调料,炉内用木炭熟火熏烤,出炉的烧饼热腾腾香喷喷,外表金黄色粘着芝麻,上面带有手掌旋成的花纹,圆圈上有刀旋的花边儿,让人垂涎欲滴。咬上一口,酥香软润,口感非常好,堪称美味!每到集日供不应求,甚至三里五村谁家置办酒席、逢节气串亲戚,都要提前预订。

父母在生活中相敬如宾,从没红过脸,吵过嘴,被老辈人誉为“革命伴侣、模范夫妻”。几十年的每天三顿饭,母亲总是将第一碗饭双手捧给奶奶,连年被村里评为“好媳妇”。那些年家里穷,逢节日才吃顿好的,母亲却把好吃的全都分给了家人,唯独没有她自己的。父亲当了13年队长,一直都珍藏着他获得的5张公社、乡镇优秀模范党员、县先进个体劳动者奖状,并特意让我女儿拿到上海将破损处修补后装框保存。

2009年,母亲突发脑溢血,一年做了两次开颅手术。瘫痪6年的母亲都是由年过八十、身体瘦弱的父亲精心伺候着。母亲的每一次活动,他都吃力地从轮椅上抱上抱下,寒冬夜里不停地换尿不湿,不离不弃。父亲常嘱咐我:“放心吧,您妈有我呢!只要你在县里好好工作,就是替您妈和我报答组织的关怀,也是对俺俩最大的尽孝。”(作者:徐亮 中牟县市场监管局退休干部)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