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援疆干部刘志怀:三次援疆 只为第二故乡的美好未来

2020年08月06日11:14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王辉 通讯员 徐春浩)刘志怀,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2017“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最美援疆干部”,河南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总支书记,正高级工程师。2019年12月,河南省文明委公布了《关于表彰第七届河南省道德模范的决定》,刘志怀被授予第七届河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自2010年12月起,刘志怀分别作为学校第七、八、九批援疆干部担任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在九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坚守在教育第一线,先后参加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创建了哈密第一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哈密第一个产业研究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2017年6月29日,刘志怀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7月11日,刘志怀被中央组织部等授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称号,并作为河南省援疆干部代表走上了领奖台。

作为全国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唯一一位连续3次援疆、在疆工作达9年的“资深援疆干部”,刘志怀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奉献精神受到了上级组织和学校同仁的一致好评,多次被哈密地委、行署,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哈密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援疆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第七批、第八批全国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和“最美新疆人之最美援疆干部”。

刘志怀(左一)在给工作人员讲解“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呕心沥血,创建哈密第一所高等院校

2010年底,刘志怀从河南一路西行来到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校,上班后第一天就为自己划定了工作“红线”:即使没有英雄壮举,但也绝对不能碌碌无为。

初来乍到,刘志怀正赶上哈密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建设,各项工作紧锣密鼓进行的关键时期,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等诸多困难还没解决,就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日常管理、硬件建设、师资力量……刘志怀很快熟悉了学校的方方面面。随后,他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室建设;跟上时代发展,迈上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公路”;紧贴当地需要,谋划设置更切合实际的学科……这些精辟见解、透彻分析,有效地影响了受援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理念。

2011年,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开始进行国家及自治区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刘志怀主动请缨,发挥专长,除了参与示范校主项目建设外,还主持了其中的关键项目“数字化校园”建设。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他既要制定方案又要组织实施。12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进行分析调研、设计方案、专家论证、参加招标、签订合同、协调施工、总结验收等,每一道程序他都精心组织实施,前后共计编制12本设计方案、12本招标文件和1份实施方案,累计50多万字。多少个日日夜夜,刘志怀伏案工作,累了就和衣而眠,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

哈密市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学院专业设置和实训室设计、带领学院教师赴河南学习……刘志怀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即使学校放假,他也依然坚守岗位,经常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为了学校的发展,他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成功的路。

在刘志怀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性能优良、西北五省一流、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数字化校园”2014年正式建成,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核心,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梦想之花在汗水浇灌中惊艳绽放。2014年6月,作为中职学校的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升格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从此,哈密有了首个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哈密教育开始站上新的高度、踏上新的起点、迈入新的征程。作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成长发展的见证者、缔造者,刘志怀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刘志怀还积极支持受援学校专业建设,帮助打通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提高学院办学层次。2018年,协调河南对口支援高校资源,支持学院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完成了与疆内本科高校联合开展护理学专业“3+2”、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4+0”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工作。

刘志怀(中)在新能源研究院建设工地指导工作

开拓创新,成立新疆第一个能源产业研究院

哈密地处新疆东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为填补哈密作为煤炭资源富集区却没有能源研究机构的空白,进一步推动哈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在刘志怀的努力和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支持下,2014年5月,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得到河南援疆资金4100万元的资助。

作为新疆第一个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河南援疆重点建设项目,该研究院已为哈密市举办安全管理等培训2期,申报省级科研项目4项,获得发明专利6项、省级科技成果奖1项,为哈密市区、县企业找出22个亟需解决的科技难题,与部分企业就煤炭开采、矿区综合治理与煤炭综合利用技术服务达成合作意向,等等。依托研究院,还成功申报了自治区博士后创新基地和自治区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正在筹建院士工作站。

2016年底,刘志怀圆满完成第二次援疆任务时,家人本以为他能彻底回家工作了。没想到,他又一次报了名。“实在是放不下研究院那个项目,总体规划、图纸设计、建筑选址、用地审批、项目科研等工作,都是我和援疆队友们与相关单位、部门积极协商完成的,在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不能不在啊!”刘志怀坦言。

其实,刘志怀十分牵挂家人。他的父母已年近80岁,母亲有脑血栓,长年卧床不能自理,父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行动不便。“志怀啊,忙好你的工作,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要回来。”电话那端,父亲语重心长;电话这端,刘志怀热泪两行。“自古忠孝难两全。”刘志怀对这句话的体会极为真切。

播撒种子,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为提高受援单位师资队伍水平,刘志怀带领河南高校援疆干部教师通过教课、示范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把先进理念、创新技术传授给学校教师,带动提高受援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在刘志怀的协调组织下,建立了豫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签订了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河南理工大学哈密函授站。受援学院先后有47名管理干部和教师、1200余名学生分批赴河南相关院校进行学习和培训。

此外,刘志怀还组织学校教师参与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组织建立了考核组成员库,用绩效考评的科学方式调动大家积极性;推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制定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并带领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先后参与完成自治区科技援疆项目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刘志怀初到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时,学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只有5名。他积极发挥桥梁作用,鼓励年轻教师攻读河南理工大学在职硕士学位。截至目前,河南理工大学已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紧缺专业“二学历”教师23名、工程硕士15名。引进硕士和博士学历教师50余名。他本人通过言传身教,带动该院8名信息技术方面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和援疆教师一起组建了10个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建设,为学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和技术队伍。

作为一名援疆干部,刘志怀成了豫哈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哈密,已成他的第二故乡……九年来,哈密的菁菁校园、茫茫戈壁、盈盈绿洲、巍巍山峦,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像一棵深深扎根于戈壁滩上的胡杨树,刘志怀正满怀信心和河南人民一起助力新疆的美好希望和未来。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