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贫困户老夫妻自立自强“干”出新生活

2020年09月05日10:1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王辉)“梁庄有个闫老汉,身残志坚心不懒,脱贫路上自己干,不给政府添麻烦”。近两年,武陟县龙源街道办事处梁徐店村盛传着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贫困兜底户闫末有夫妇,一对恩爱、坚强,又有点固执的夫妻。他们,本可以靠着政府的兜底政策,在家就能舒舒服服安享晚年的老两口,却“拼”出了另一番精彩的人生。

闫末有今年已经64岁,手指和手臂不太灵活(三级残疾),妻子赵德珍也已经60岁,两人无子无女,无依无靠,生活一贫如洗。闫末有在2013年12月被识别为贫困户,当时也没有享受到扶贫方面的政策,只知道自己是个贫困户。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闫末有夫妇也坐上了脱贫攻坚的“列车”,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2017年,龙源办事处为闫末有办理了低保,因居住的房屋破烂不堪,又享受了危房改造政策,夫妻二人住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的平房,再也不怕大雨天和大风天。幸福总是来得太突然,为了进一步改善闫末有的家庭状况,2018年,闫末有又享受了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政策,每年增加1700多元的收入,同时,又享受光伏发电到户增收项目,每年又增加500元的收入。低保金、低保电费补助、城乡居民医保补助、“三夏机收补”、残疾人意外保险、残疾人补贴、星级评定、低保转“五保”、寒冬送温暖活动……一系列的扶贫政策让闫末有应接不暇,嘴巴笑得合不拢嘴,总共享受了多少扶贫政策,他和老伴也记不清楚了,只知道收入越来越高、腰杆挺得越来越直、日子越来越好、笑容越来越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过上了幸福生活的闫末有不甘心做一个靠政府“养活”的人,他经常想:扶贫工作也有结束的时候,等各种好政策都取消以后,我还能过着现在的生活吗?我就只能做一个靠党保护、靠政府救济的贫困户吗?我难道不能靠自己摆脱贫困吗?党和政府一直在号召、鼓励思想脱贫、劳动脱贫,我要自立自强,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和劳动,实现自己脱贫的梦想。几番考虑之后,闫末有不和老伴商量,就找到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梁徐店村的驻村工作队和两委干部都非常熟悉他家的情况,年龄这么大了,又有病又残疾,也没有什么劳动能力,怎么给他找工作?还是安安心心过好晚年算了。为了不影响他的积极性,两委干部先把他劝回了家,让他等消息。倔强的闫末有回到家怎么也睡不着,家门都不敢出来,唯恐错过了好消息。

等了两天也没有消息,闫末有隐隐觉得不对劲,一大早就去找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斩钉截铁地说:“你们不给我找一份工作,我就不走了。”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看到他认真的样子,也不好意思拒绝,当场开了一个小型会议,分析了闫末有的家庭情况以及劳动能力,最终达成共识:为闫末有找一个劳动强度小,时间灵活,距离比较近的工作。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龙源街道办事处的扶贫就业基地名木家庭农场需要工人,两委干部和名木农场的负责人联系后,立马把闫末有带到了现场。名木农场负责人董卫星也想为扶贫工作出一份力,非常高兴贫困户来他的农场工作,了解过闫末有的家庭情况后,董卫星立即为闫末有安排了撕书纸的工作,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由闫末有自己决定,想啥时间来上班、想啥时间下班都行。闫末有也非常满意这份工作,高兴地说:“当了多半辈子农民,现在终于当上工人了。谢谢村干部,谢谢驻村工作队,谢谢董老板,我一定不会辜负党和政府,不会给你们丢脸的,我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虽然对闫末有的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没有规定,但是,闫末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上下班,工作起来也非常卖力,完全不输给其他人。尝到了甜头的闫末有“得寸进尺”,把自己的老伴赵德珍也介绍到了农场工作,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老两口的生活过得充实、滋润、有奔头。

“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就是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木讷寡言的闫末有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正在用自己的双手绘制幸福的生活,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幸福的果实,用自己的汗水获得真正的幸福。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