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搬出穷窝天地宽

2020年09月16日11:1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金秋九月,秋风送爽。在济源王屋镇桃花洞村,6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翟道贵在田间地头辛勤忙碌着。种植经济作物是翟道贵的新产业,一年能给他带来超过4万元的收入。在不远处的公路边,还有他安全舒适的新房。

几年前,翟道贵一家还住在交通闭塞、位置偏远的破旧土房里。“白天见太阳,夜里见星星,冬天透风,夏天漏雨,随时可能倒塌”,是翟道贵旧家的真实写照。当时,翟道贵最大的愿望就是搬出在沟岔里的土房,住进安全舒适、交通便利的新房。2016年,翟道贵家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名单。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帮助下,翟道贵建起了新房,开启了崭新生活。

现在,翟道贵生活在亮堂的新房里,不仅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还流转了10余亩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感谢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让我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翟道贵说。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了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在济源,共有149人像翟道贵一样,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红利,住进了舒适的新房子。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以前觉得连满足基本温饱都是奢望,现在真正实现了迈上脱贫致富路的巨大变化。

“十三五”期间,济源积极落实各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美好生活“五个新”专项活动,即着力于提升搬迁群众思想水平,饮水思源感恩“新时代”;如期保质完成建设任务,高高兴兴住进“新房子”;培育形成新的生活方式,提振精神展现“新气象”;增强搬迁群众发展能力,稳定脱贫实现“新作为”;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齐心协力营建“新家园”。对于易地扶贫搬迁涉及的王屋、邵原两个镇15个村的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济源均采取相对集中在本村“插花”安置的方式,以一户一宅模式自行建设,至2017年全部完工搬迁入住,至2019年底全部实现脱贫。至此,济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圆满收官,做到了“八个100%”,即安置房建设100%完成、搬迁群众100%入住、旧房100%拆除、资金100%拨付、复垦复绿100%完成、产业100%覆盖、系统100%标识、搬迁群众100%脱贫。 搬迁是手段,让群众安居乐业才是根本。怎样让搬迁群众端上结实的新“饭碗”,产业扶贫是重中之重。对此,济源紧紧抓住搬迁群众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立足安置地资源禀赋,千方百计发展扶贫产业,增加搬迁群众收入来源。

“中秋节快到了,这些猪要是出栏的话,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邵原镇赵疙瘩村易地搬迁户崔国生看着眼前肥壮的白猪,朴实黝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搬出旧房后,党和政府了解到我有种植、养殖经验,就量身为我制定了脱贫规划,派专家对我进行农技培训,帮助我在新家附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如今,我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除了养的十几头母猪,还有好几亩蔬菜制种,收入是越来越高,干事创业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2017年以来,济源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纳入产业扶贫统筹谋划,统筹发改、扶贫、农业农村和人社等部门,多措并举,开展政策宣讲,加强技术培训,突出产业就业,实现了产业扶持措施全覆盖、产业扶贫基地全覆盖、产业扶贫服务全覆盖、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全覆盖、利益联结机制受益全覆盖、联镇带村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六个全覆盖”,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稳定脱贫归根到底要靠产业。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为减少疫情对搬迁群众农产品滞销的影响,济源利用济源扶贫商城、第一书记扶贫群等线上渠道,帮助搬迁群众销售鸡蛋、蔬菜等农产品,解除搬迁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后顾之忧;积极组织复产复工,通过新增公益岗位,安排就地务工,优先使用贫困户劳动力,解决无法外出务工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强技能培训,结合疫情防控期间人员居家实际,组织专家进行农技、家政等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及基层一线干部的不懈努力下,济源所有搬迁群众成功应对了疫情带来的挑战,保障了扶贫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就业增收的稳定性。 “搬走的是贫困,迁来的是幸福,转变的是观念。”如今,走进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座座新房宽敞明亮,一个个产业蓬勃发展,一张张脸庞喜笑颜开,皆是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的幸福印记。(刘美琦 姚霞 翟五星)


编辑:张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