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深入开展易地搬迁工作 让群众们住得好能致富

2020年09月24日12:09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以前我挑点山货到镇上卖,要走十几里山路。在外面打零工,也是‘看天’,下雨天就没收入。现在搬迁到了姬村集中安置点,联合党支部给我安置了保洁员公益岗,收入比较稳定,非常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南召县白土岗镇白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自贵激动得说。

2017年12月1日,王自贵一家三口从白土岗镇白龙村搬迁到姬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住进了三室一厅的新房,崭新的家具,整洁的房间,一家人乐陶陶的。更让王自贵消除后顾之忧的是,通过易地搬迁联合党支部的贴心帮扶,他被安置为社区保洁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今年40岁的马明东和王自贵一样,都是从20多公里外的大山搬迁而来。对于马明东来说,易地搬迁给他带来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原来他一家住在白土岗镇养马坪村深山沟,十年九旱,庄稼广种薄收,连生活用水都成问题。以前总是发愁找不到挣钱门路,日子过得穷苦。“搬到这里,日子越过越得劲儿,现在我在这附近的大理石厂务工,一个月最低3500元,干得好的时候一个月7000元。”

最让马明东开心的是,不仅自己可以实现家门口务工,而且孩子在家门口就近入学,每天能吃上免费的营养餐。

白土岗镇姬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占地25亩,安置搬迁群众208户591人。安置点配套建设了3个扶贫就业车间,引进假发加工和服装加工项目落地,吸纳搬迁点及周边180人就近务工。安置点附近约有100余家中小型石材加工企业,可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保证贫困群众致富有门路、脱贫有出路。同时,同步建设有综合市场、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等设施,文化设施、公益设施齐全,群众日常生活舒心方便,做到了“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目标。

南召县“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投资61234万元,建设集中安置点35个,完成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872户9739人。目前,县里工作重点转移到社区管理、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文明创建等方面。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标志性重大工程,做好“后半篇文章”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成败的“最后一公里”。

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南召县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帮助搬迁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培育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云阳镇玉兰社区周边的石头村和玉兰生态观光园、四棵树乡龙湖社区周边的五朵山景区和乔端镇白河社区周边的宝天曼景区为典型,鼓励当地的景区景点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就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乡村旅游、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乡村手工艺等产业,实现搬迁群众收入来源多样化。

同时,该县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680人次,让搬迁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怀揣实用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安排就业人数1300多人。截至目前,“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的2872户9739人已全部实现脱贫,脱贫率达到100%。

按照“群众搬到哪里、支部建到哪里、服务跟到哪里”的思路,各易地搬迁安置点成立社区党支部和管委会,由镇政府中层领导任社区支部书记兼管委会主任,3-5位搬迁群众任管委会委员,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社区管理格局。2020年4月,县里成立了易地搬迁联合党支部,由主管易地搬迁工作的副县长担任联合党支部书记,下设26个党小组,整合相关县直部门、乡镇政府、帮扶企业,吸纳社区干部、农民合作社、经济能人等各个领域93名党员,重点解决易地搬迁工作中存在的空白点、交叉点、薄弱点,以“党建链”为支点,对搬迁群众“一对一”结对帮扶,在保障群众住房安全舒适的基础上,各项扶贫政策落地落实。

各易地搬迁联合党支部和社区管委会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星级明白人及勤劳致富之星、创业就业之星、诚信守法之星、孝老敬亲之星和助人为乐之星为主体的“五星文明户”等创建评比活动,引导群众崇尚先进、争当模范,提振精气神,展现新气象。同时,广泛开展“感党恩、颂党情、听党话”教育活动,组织“志智双扶”文艺巡回演出和电影放映等活动,定期开展道德大讲堂、红黑榜评定、致富故事会等各类活动,引导搬迁群众饮水思源、感恩奋进,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和文明风尚。(廖涛 王兴一 刘超)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