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宛城区法院:凝聚集约化管理合力 提升“一站式”诉讼服务能力

2020年09月30日13:5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2019年以来,南阳市宛城区法院按照最高法院、省高院要求,举全院合力创建诉讼服务管理体系。将审管功能前置,从诉讼服务源头主动进行质效规划和流程把控,规范“分、调、裁、审、执”核心办案业务流程管理,充分发挥司法辅助事务集约化、社会化管理的“服务”效果,全院一盘棋,合力构建一个高效、规范的管理闭环。

“分”,多级分流,探索集约分流理念

诉讼服务中心收案当天,根据纠纷类型、证据材料、居住地、标的、基本事实等初级管理要素进行第一次繁简分流,将符合诉前调解管理条件的案件分流到调解中心;调解中心收案后24小时内,根据各调解组织工作量完成进度、调解特长等二级管理要素做第二次分流,待调解完成后由管理岗(退休员额法官)做结案审核时,将未化解纠纷根据诉前调解期间进行的诉前保全、诉前鉴定、诉前送达四项管理数据,综合评定出个案的繁简分流管理系数(满分10分,5分以上为繁案,4项管理要素各配比不同权重系数);经诉调对接转正式立案时,分流员采用“参考诉调管理系数+人工复核”的方式综合评定出第三级管理要素,24小时内完成第三次繁简分流,紧紧抓住案件的管理共性进行批次流转,精准分流到速裁和精审团队。如此,在层级流转中判断案件繁简系数时,不仅仅是考虑事实清楚、法条适用等实体层面,还要更多的考量该案在下一个节点中,需要完成的程序性工作量,做到案件办理团队的资源配置与繁简分流系数相匹配。通过立审执全流程、多层级的管理数据筛查与人工适配,把每一个细节优化所产生的管理增益,叠加放大成管理效费比的宏观收益,最终完成管理流水线的闭循环,案结事了化矛解纷。

“调”,多元联动,深化诉调对接

宛城区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了8个类型化、专业化的诉前调解工作室,建立了调解机构和调解员名单库。首创“中国好人”调解工作室,组建以“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模范吕玮为代表的“道德模范调解团队”,发挥道德模范的先锋榜样作用,将公益慈善事业与化矛解纷进行有机融合,探索社区综合治理和多元解纷工作新思路。将要素化审判方式引入到诉前调解管理规范中,所有调解案件全部依照管理要素模板进行要素化、格式化调解,实现诉前调解与审判业务的无缝衔接,未调成案件转正式案号后,平均给审判团队可减轻40%的工作量。

宛城区法院积极向区委政法委汇报建立诉源治理和“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区政法委已确定宛城区法院、工商局、仲景街道办、红泥湾镇政府为诉源治理、诉调对接试点单位,并召开了联动工作对接会议。目前,根据区政法委提供的辖区基层网格员基础信息,建立了调解机构、调解员名单库,在各法庭成立诉前调解室,加强各法庭、各乡镇、街道社区与诉调中心的解纷管理对接,为下一步多元解纷机制与诉前调解工作的有机衔接打好基础。针对“人民调解平台”只有案件办理功能的实际情况,自研了“多元化解管理平台”软件,便于实现全流程、节点的数字式管理。

“裁”,调裁绑定,强化资源配置

由审管办收集宛城法院各员额法官适用小额、简易、普通等程序收结案的详细数据,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宛城法院实际情况,先后制定完善了《员额法官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对外委托鉴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本着专业化、年轻化的原则,按照1:3的比例,迅速组建12个 “速裁团队”。并把速裁团队与诉调机构对接绑定,加大对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截至目前,经诉调与速裁的业务对接绑定,已分流、化解了全院40%的民事案件。速裁法官平均审理期限30天,人均结案数量和月均结案数量均明显提升。

对速裁方式审理的案件,推行要素式、令状式、表格式裁判文书,提高诉讼文书制作效率。初步实现了“速裁法官前端处理大量简案,精审法官集中精力审理难案”的改革目标。通过积极实施程序性诉讼文书制式化管理,4月份以来集约生成、发送应诉通知书等制式文书13000余件,有效缩短结案平均用时,节约了办公经费。

“审”,简化程序,统一裁判尺度

精审团队积极推行专业法官会议、类案示范等制度,定期召开专业法官会议,对复杂的案件进行共同研判。对民间借贷、物业服务合同、房屋买卖合同等多发的同类型案件,判前集中研究,统一意见,统一裁判尺度,有效防止同类案件不同结果的情况发生。对审理程序实行简单化处理,突出争议审查和证据质证,有效缩短庭审时间。对于系列性或者群体性民事案件,及时在系统内进行标注,将案件集中分至1-2名员额法官,同时开庭,统一裁判标准,通过个案示范带动批量案件高效解决。

截至8月底,全院平均审理天数同比降低20.14天,简易程序适用率同比上升23.97个百分点,小额诉讼适用率同比上升6.28个百分点,民事案件调解率同比上升4.36个百分点,发改率同比降低0.19个百分点。

“执”,分段执行,以财产查控、处置作为管理主线

以“解决执行难”整改工作为契机,破而后立,自2019年7月份开始,施行“执行接待窗口化运行+核心办案业务分段执行+综合事务集约化办理”的集约化管理体制。

通过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集约管理各项事务性工作,把控管理体系的制度化运行。执行案件在立案后,由执行指挥中心在24小时内完成首轮网络查控、7日内完成线下传统查控后,主要根据财产调查、控制情况确定繁简分流系数,进行集约化分流。已查控到足额财产的案件,分流导入到速执团队;有财产案件的财产处置程序工作量,直接导入到财产处置团队;未查控到足额财产的案件,由一般执行实施团队按规范流程办理,一旦查控到财产并完成必要尽调程序,七日内流转到财产处置团队启动定价、网拍程序。执行实施和财产处置流程中关键节点的裁定书、决定书,均由执行裁决组在48小时内进行实体审查后方可实施,明确执行调查权、实施权、处置权与审查裁决权在架构设置上形式分离,但通过工作流程管理又实现业务的全流程有机融合,从制度设置上防范廉政风险。

把财产调查、控制、处置作为管理主线,狠抓财产定价和网拍的流程节点管控。以信息化、规范化管理为保障,完善执行实施与财产处置的流转程序和审核标准,建立分工协作、高度集约化的“专业化财产处置模式”。并将财产处置中的辅助事务进行社会化外包管理,解决“案多人少”的结构性矛盾,促使网络司法拍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给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法拍服务。改革以来,“案拍比”从2019年初的1%提高到3.8%,财产处置成交金额达3.7亿元,处置财产的上拍流转平均用时控制在20天以内,流转、处置效率提升3倍以上,处置成交金额提升2倍。

进行“分段执行”集约化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宛城法院的“结案平均用时”指标,从2019年初的125天大幅缩短到现在的86天,“执行完毕结案平均用时”控制在45天以内;“有财产案件法定期限内结案率”和“终本合格率”均达100%,信访缠诉情况明显下降。截至9月24日,宛城法院受理执行案件数5224件,结案3572件,结案率68.38%,已达到去年全年的受理案件数量,但仍挖掘管理潜力主动清理历史未结积案,充分反映出“分段执行”的集约化管理成效,基本实现了凝聚队伍合力、提质增效、规范执行行为的既定改革目标。

“服务”,狠抓要素管理,规范服务监督评价机制

宛城区法院成立了“司法辅助事务管理云平台”,把诉讼服务、审判、执行工作中的司法辅助事务,从核心办案业务中剥离出来,引入公证机构深度参与,进行社会化、集约化的外包管理改革,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平台自研了“司法辅助事务管理系统”软件,自建光闸及配套安全防护体系,实现立审执系统数据本地共享、融合。建立以“效率、规范、质量、效费比”四项管理要素为核心的全流程量化考核机制,确保集约化管理实效。

平台已开展了集中送达、诉前调解、公证保全、执行辅助、网拍辅助、悬赏执行等项辅助事务管理工作,为审判、执行核心办案业务提供了高效率、高质量、高效费比的集约化管理服务。平台以集中送达作为管理基础,实行流水线运行、数字式管控,各节点根据法官的指令一键揽件、集约派件、高效送件、限期回件,实现送达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显著提升了送达效率和成功率,并降低了送达费用。通过对集中送达、诉前调解进行工作流进度管理,主动规划并动态调配峰谷数据波动,用精准的审管数据把控全院审判、执行工作质效,稳步提升任务量与办案资源的适配度。

通过狠抓要素管理、理顺管理机制,整合全院资源配置,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已达110余人,占全院比例40%,基本实现实体化运行、窗口化运行。在大力推行线上诉讼服务应用的同时,加强配套硬件设施建设,配备了诉讼风险评估、档案查询、送达云柜、跨域立案、自助立案等信息化软硬件装备。在全市范围率先建立服务评价监督机制和服务规范,各服务窗口设置了“服务质量评价器”,倒逼诉讼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截至9月15日,网上立案质效位于全市第一,全省第六,诉服质效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效、便利的“一站式”的诉讼服务。(黄篪 刘亚南)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