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董伦峰 通讯员 司利强 叶中琳 阴行)常营村是杞县宗店乡最东南的一个行政村,与周口市的太康县,商丘市的睢县接壤,位置较偏,辖6个自然村,1168户386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59户868人,稳定脱贫106户357人,脱贫享受政策145户496人,2015年该村在宗店乡4个贫困村中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村容村貌靓起来
“新党群服务中心和旧党群服务中心之间隔着村文化广场,南侧的旧党群服务中心是上世纪的老建筑,已经破旧不堪,在那里办公时,条件格外简陋,开党员会只能在外面。 ”杞县宗店乡常营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威手指着一幢旧房子说。
10月18日,走进素有“幸福常营”之称的常营村,深入养猪场、农田、贫困户家中、街头巷尾看新农村新变化,听新农村新故事,感受这里脱贫后群众过上了美好的新生活,幸福气息是那么的浓郁。
平坦的道路两旁,临街而居的家家户户门前白色栅栏里种着花草、果蔬,香气四溢,大街、主干道整洁有序,就连背街小巷也打扫得干干净净,粉刷一新的墙面上画着脱贫、移风易俗等宣传画及各类宣传标语。
“脱贫户的日子越来越幸福了!‘两不愁、三保障’在村里得到一一落实。”说到村里的情况,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王虓就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这不,今年刚为村里安装了100盏路灯,一到晚上俺村的村民也过上了“夜生活”,广场上三五成群,跳舞的、谈种植、谈养殖、谈下步如何致富奔小康的等等聚在一起,畅想着幸福生活的未来。
去年,利用10万元的第一书记项目资金新打了12眼机井,达到了村里的农田灌溉全覆盖;村内道路硬化10万平方米,全村实现了公路通、电通、安全饮水通、广播电视通、宽带通、班车通,村文化广场上还配备了一些健身器材。
精准施策不漏人
“现在我住上了新房,有了公益性岗位,3口人的低保,加上种庄稼的收入,足够一家人的日常开销了,有鱼吃,有肉吃,好事一件接着一件来。”70岁的贫困户李桂仁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
李桂仁原本住着两间破旧的老瓦房,房子年久失修,逢雨必漏。去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帮他申请了危房改造、“六改一增”等扶贫项目。
如今,他家危房得到改造,新建房屋湛蓝色的屋顶下,红砖墙上挂着一台格力空调外机;屋里的餐桌、柜子、床等新家具让屋内焕然一新,独立的厨房、卫生间更是让原本脏乱的院子显得格外整洁有序。
贫困户王卫忠的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近年来,都是他和爱人留在家里照顾孙子孙女。因为家里还有老人要照顾,除了种地,王卫忠也无法外出务工。
“我现在是村里的网格员,主要负责家门口一段道路的清扫、养护工作,每个月510元的收入,还不耽误我家地里的农活,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我的手头宽裕了不少。”王卫忠说。
据了解,按照危房改造政策,投入了12.46万元为部分贫困户进行了拆旧建新改造和房屋维修工作;筹资3万元为8户贫困户实施了“六改一增”;39人享受了大病救助报销政策;72人办理了慢性病诊疗本;通过公益性岗位使60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直接增加了每月510元的收入。
发展产业富起来
“现在国家政策好,贴息贷款让我们贫困户有了更多干事创业的动力。”脱贫户张永行笑着说,如果没有政策贷款给他做启动资金,他的产业种植也只能停留在白日梦里,更谈不上带动贫困户增收了。
前些年,因为需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45岁的张永行外出务工,妻子在家种三亩多地、照顾孩子,一年到头,家里也攒不了几个钱。
去年,张永行流转土地10亩,尝到甜头他和爱人合计,准备今年再流转三五亩土地,通过小额贷款,继续扩大大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通过发展产业种植来致富,同时还鼓励其他贫困群众和他一起流转土地致富增收。
70岁的贫困户王富国,有着多年的养猪经验,但一直都是家庭式养殖。
去年,在外务工的儿子王高伟想回乡创业,发展养殖业成了他的首选。
在小额贷款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王富国父子聘请了专业技术员,选购了品种猪,带动两户贫困群众开始规模化养殖。
“今天出栏了20多头猪,售价35元1公斤,这是我扩大规模养殖以来第一次出栏,获得了10万元左右的收入。”王富国的干劲更足了,他现在正准备再申请些贷款,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贷款、土地流转、技术扶持,这些好政策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宗店乡党委书记田斌说。
目前,常营村小麦、玉米种植面积5100亩、新增大蒜种植面积300余亩、辣椒种植200亩;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通过小额贷款、土地流转发展养殖、种植业,带动50名多户的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带贫企业直接带动贫困户16户,每年每户保底增收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