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脱贫攻坚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2020年10月26日11:19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十月的淅川,青山苍翠丹水澄澈,一场秋雨过后凉意骤现,老百姓心里却像山上的秋叶日益火红:今年又是丰收年。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接合部,地理特征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和核心水源区(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也因此成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

近年来,集库区、山区、边缘区、贫困区于一体的淅川县,变生态压力为转型动力,以生态经济为主线,探索出“短中长”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攻坚模式,贫困发生率由10.66%降至0.9%,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

“生活有奔头,家门口就能挣钱”

秋日雨后,西簧乡梅池村村民高斌一家就在院子旁边的香菇棚忙活起来。“我现在生活能自理了,还能坐着轮椅帮忙拣香菇、炕香菇,知足哩!”6年前,高斌干活时从高空坠落,导致残疾,曾一度瘫痪在床,家庭陷入贫困。2015年年底,高斌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他家通过扶贫的小额贷款凑齐了建香菇大棚的本钱。第一年采收了14000袋香菇,当年不仅挣回了本,还有结余。

2017年,高斌家顺利脱了贫。去年,他家通过种植香菇收入9万余元。“再过半个月,就该出菇了,能一直收到明年的4月份,生活有奔头,家门口就能挣钱,心情好着哩!”高斌说。

“我们村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家都在种植香菇。”梅池村党支部书记王建红说,梅池村四面环山,气候适宜,种植香菇已有30多年的历史。县里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香菇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现在全县已发展食用菌4000多万袋,带动6500余户种植,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同样依托山水资源发展脱贫产业的,还有水产业。马蹬镇寇楼村村民寇元钦利用当地优质泉水,发展了1300亩蟹塘,养出的大闸蟹膘肥体大,带动参与养殖的6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6万元。

“种石榴能给我们带来好日子”

豫淅红软籽石榴产业扶贫基地,是老城镇重点引进突尼斯等优质软籽石榴品种发展起来的5000亩扶贫基地。杨山村村民刘建国去年承包了石榴基地290多亩软籽石榴的管理工作,一年下来,收入了几万块钱。看到软籽石榴品质好,产量高,销售快,老刘也动了心。通过考察,今年,老刘流转了17亩土地,也开始种起了软籽石榴。“种石榴能给我们带来好日子,地里就能种出‘金疙瘩’!”

目前,该基地与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323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贫困户的增收致富,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同时,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有100余人,年人均收入达1.8万元。

目前,全县已发展生态经济林果38.7万亩,林下套种面积50%左右,户均1亩以上果园,基本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初步实现了大地增绿、农民致富、产业振兴。

“我这山沟沟现在也能挣到钱”

“今天下雨,又是工作日,客人少点。国庆假期,天天客满,忙得很!”磨沟村村民周伟,在自家民宿门口开心地说,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他家的农家宾馆收入2万多元。

磨沟村历史文化厚重,自然资源丰富。有关部门引导村民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实施通道绿化、围村绿化,打造道路微景观,建成旅游文化长廊,形成了农旅经济圈。

“国庆假期8天,我们接待了15000名游客。”据磨沟村党支部书记彭全军介绍,目前,村里有30名贫困人口在景区就业或从事旅游服务业,户均年增收8000元左右,好风景真真切切地变成了好“钱”景。

“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这山沟沟现在也能挣到钱!”脱贫户汤志平家紧邻香严寺景区。村支部在景区门口为她申请了一个免费的旅游纪念品销售摊位。现在,除了农忙时间,她都在景区门口销售旅游纪念品,年均增收15000余元。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旅游重点乡镇10个,旅游重点村36个,乡村旅游产业园40个,农家乐和特色民宿500多家,将贫困户嵌入旅游链条精准受益,辐射带动全县500多户贫困户2300多名贫困人口走上了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我们把发展与保护相结合,产业有短有长,以长补短,打牢了脱贫基础。全县上下劲儿往一处使,促使县域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高帆 丁艳)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