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身残志坚甩穷根

2020年10月31日08:2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拌料、消毒、装袋。”10月 27日, 扶沟县包屯镇朱村岗贫困户何书勤在蘑菇棚内不慌不忙地干着,脸上始终充满着笑意。

何书勤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二级残疾,他的父亲何根患有严重性风湿症,肢体一级残疾。妻子生下孩子后的第二年,因为家里实在贫困,离家出走他乡,从此杳无音讯。何书勤和父母都没有技术和强壮的身体,尝试过其他工作,都不是很理想,一家四口,靠着几亩地的收入,生活过得非常艰难。2013年,何书勤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3年,在亲戚的帮助下,何书勤在大李庄乡开了一间豆浆机售后服务站,还设立了快递点,靠自学的手艺和勤快,挣点学生的学费。然而,因为他有残疾,修理电器显得慢点,收送快递也是慢半拍,所以总引来用户的投诉。两个知名公司,只要有用户投诉,不问缘由,一律要罚款,何书勤常常是掏劲不落好。加上管理不善,租金增长,挣少罚多、入不敷出,2016年,无奈之下,何书勤赔钱转了店面。

店面转了之后没了挣钱的门路,没有老婆、家里有病人,回到村里,何书勤士气低落,整天浑浑噩噩,跑东街、坐西街,天天喷大空。

为了帮何书勤脱贫,河南省政协驻村第一书记何广武不厌其烦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帮助他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扶贫副书记何海军多次拉着他去参加技术培训。2016年9月,由于孩子考上了高中,给了何书勤巨大的生活信心,她也开始反省自己:干部们这么操心,为了啥?这样浑浑噩噩,孩子考上大学后怎么办?渐渐地,何书勤的思想开始转变,由拽着走,变成自己跑。

何书勤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扶沟县很多人通过建大棚种黄瓜、茄子脱了贫,但是大棚劳动量大,他身体吃不消,集中承包土地,又没有精力管理,最后,他选择慢工细活的蘑菇种植。他不跑东街、也不坐西街了,把自己箍在家里,自学蘑菇种植技术。2017年,包村干部陈学政带他到附近县的食用菌培训基地跟班学习蘑菇种植。2018年春季,村干部在荒片地的林下为他找到三分地,供他建大棚,村干部为他免费提供了棉毡。何书勤开始试种,第一茬,由于天气突然转暖,蘑菇提前结束,种植效益不好。驻村干部、包村干部、村干部一起为他找原因,请来县里的蘑菇种植专家现场讲解,又为他申请3万元创业无息贷款,鼓励他开始新一轮的发展。

第二茬,何书勤每天听天气预报、观察棚内的温度变化,一丝不苟对待每一道蘑菇种植工序。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茬8000袋平菇,3个月收获结束,每袋净赚3元钱,收入达到了2.4万元。一年两茬可以收入近5万元。

何书勤说,我不能干重体力活,就这8000袋平菇,每茬需要2万多斤的菌料,我一个人慢慢干,人家休息我干活,等到天热了,不适应平菇生长了,人家忙,我就看书学习。蔬菜大棚这种体力活我干不了,我腿残疾也干不了急活,蘑菇这个东西适合我。

平菇收获后,如果出菇量少,他就骑三轮车到附近的各村游街叫卖,如果集中出菇,他就送到镇上的超市。

2019年,何书勤已经学会了自制菌种技术,成本降低了,技术成熟了,收入也增加了。何书勤身残志坚的精神,鼓舞和影响着他的孩子。2020年暑假,上大学的孩子去广州打工,还给他寄回7000元钱。

“过几天,我要去参加河南农大农业技术培训班,好好学技术。驻村工作队给我争取的名额。”何书勤骄傲地说。

在采访中,何书勤说的最多的是“靠政府救济,只能管一时,真正要有钱,还得要靠自己干”,他的脸上始终面带笑容,声音洪亮。(高慧锦 王欢)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