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云阳镇:精准扶贫好政策 开启幸福新生活

2020年12月03日10:3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能用偏方治疗的,绝不开处方,让乡亲们不花钱也能治好病;需要开处方的,能用便宜药治好的,绝不开贵药;能在新村治好的,就让大家伙少花冤枉钱不往远处跑。”南召县云阳镇扶贫易地搬迁玉兰新村诊所的女医生刘运珠一边给病人看病把脉一边说道。

刘运珠全家四口人,以前都居住在离镇区几十公里外的深山里,交通不方便,住的土砖房,家中又有两个孩子,虽然生活困难,但夫妻二人相互支撑,勉强维持家庭基本的正常生活。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幸福的家庭陷入了绝境,原本身强体壮的丈夫在车祸过后双目失明并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的重担全落到刘运珠一人身上,家庭日常开支、丈夫的医疗费用、孩子的上学生活费用仅靠她一人打零工维持家用,在最困难时期家里毫无分文。“那几年过得太难了,日子全靠熬,如果不是想着孩子和老公,我就真的过不下去了。”提起过往,刘运珠用手背抹了抹眼角。

精准帮扶,破解生活难题

刘运珠原本以为苦日子就要这么熬下去,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让其生活发生了巨变。2015年,刘运珠一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刘运珠一家的特殊情况,帮扶人多次到其家中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面对现实,坚强地生活,并根据西花园村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特色的香菇种植产业,鼓励刘运珠一家发展香菇种植,同时帮助他们申请产业帮扶享受到户增收补贴,两个上学的孩子也享受了教育补贴,孩子上学费用不再发愁,又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尝到甜头的刘运珠也越来越有干劲儿。

易地搬迁,实现城区“安居梦”

2017年,云阳镇擂响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的战鼓,在镇区鸡河西岸,投资2700万元,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统一设计户型,高质量建设安置房114套。

为了让贫困户在新家安居乐业,云阳镇在易地搬迁安置点设置了社区管委会、警务室、同心超市、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等配套服务设施;增添了图书阅览室、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墙、宣传栏等为小区居民营造精神家园;新建了扶贫就业车间,方便贫困群众就近解决就业问题。

沐浴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春风,刘运珠一家从深山区搬迁到云阳镇易地搬迁点——玉兰新村,无偿住进了125平的新房。挪出穷窝、告别深山,一家人许久以来的深切渴望终于实现。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幸福生活越过越甜。“和以前比,真是天上地下!”回忆起以前住山里的艰苦生活,刘运珠不由地感叹。

智志双扶,拓宽致富路

薄技在身,胜握千金。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结合全镇智志双扶活动的开展,玉兰新村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需求,统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资源,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结合刘运珠丈夫李福明的实际情况,帮扶人鼓励李福明积极参加残疾人技能培训,有方向就有了动力,李福明十分珍惜这次技能培训的机会,经过近 半年的学习,很快掌握了盲人按摩技能,并在市里找了一份稳定的盲人按摩工作,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

丈夫李福明身残志坚,找到了工作,家里没了后顾之忧,刘运珠也不甘落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运珠大胆开启了自己的新事业——开诊所。原来刘运珠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家里几代人都在农村行医,她从小耳濡目染,自幼跟着爷爷、父亲学习抓药、看病,练就了一手实实在在的本事,又就读于南召县卫校,学习了西医,取得了“乡村医生专业技术标准职称证书”。只不过早年的苦难生活让她都几乎忘记了自己的“看家本领”。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她要重操旧业,发挥特长,开办诊所,便民增收。于是她申请了小额贷款,在玉兰社区租了三间房子,开了一家诊所。

虽然刘运珠一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但她也不忘感恩,在开诊所期间,经常免费上门给行动不便的病人看病以及做些简单的疾病康复工作,获得了周围邻里的一致好评,在社区里只要一提起刘运珠,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刘运珠说:“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个近乎瘫痪的家重获新生,让我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我也要用我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靳晓燕 乔璐)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