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东坝头镇张庄村村民李整岁吃过早饭,踱着步子来到村头的“爱心美德公益超市”。百十平米的小超市里,米面油盐、衣服鞋帽、书包文具还有洗衣机等大件家电摆放得整整齐齐。奇怪的是,这些商品没有标价,取而代之的是2分、5分、30分、500分的标签。
“需要啥就拿积分换”
四袋挂面,两瓶香油,一个暖水瓶……超市志愿者董艳辉接过李整岁递来的积分券,将编号输入电脑,几步操作下来,交易完成。“俺们这儿不收现金,需要啥就拿积分换。”董艳辉乐呵呵地说。
拿积分换物品的爱心超市,是兰考县社会扶贫的一项创新。2017年以来,兰考县探索以“爱心美德公益超市”为平台,以“巧媳妇工程”、“人居环境扶贫”、“助学扶贫”为支撑的“1+3”社会扶贫工作新模式。这种“以劳动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帮扶模式,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同时最大限度发挥爱心企业作用,解决社会帮扶“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兰考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新动力、注入新活力。这种创新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推广,并被写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
“一棵‘心愿树’,帮扶更精准”
2016年春节,爱心企业带着米、面、油来到惠安街道一个贫困户家里慰问,贫困户家里四口人,年龄最大的老人当年75岁,儿媳残疾,有工作的是一名环卫工人,每月收入1800多元。那个春节,这户人家的孩子说,希望有一个新书包,可来了几拨人,送的都是米、面、油,临走时小女孩送到门口,说了一句让人心疼的话:“叔叔、阿姨,米、面、油我们家有了,能送我个书包吗?”看着小姑娘渴望的眼神,人们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常说把爱送给最需要的人,可最需要的人到底需要什么?“爱心企业送去的不一定是群众想要的,群众又没有提供诉求的渠道,社会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供需不对称的现象。”张庄村村支书申学风说。
如何让爱心帮扶更加精准?在超市的一面墙上,我们看到了一棵“心愿树”:“我想要一张1.5米的床”、“我想要一套10岁男孩的运动服”、“我想要一个电饭锅”……如果超市里没有自己需要的物品,人们就可以在“心愿树”上留下自己的心愿。 “1+3”社会扶贫模式的思路就是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脱贫攻坚,让社会爱心捐助和贫困群众的真正需求在“爱心美德公益超市”这个平台上实现精准对接。
扶贫要“精准”,更要“扶志”
保洁工付翠玲在街上捡到一部手机,交给了街道办事处,用奖励的100分积分券在爱心超市购买了一床厚厚的棉被子;安大娘家的厕所改了、厨房翻新了,院子里的步道也铺上了,每天打扫院内卫生,一周就能得到10分积分券,如果评上“五美家庭”还可得到500分奖励;卜大姐每周参加“快乐星期天·孝老爱亲饺子宴”活动,每晚在社区跳广场舞,一个月至少也能积100分……兰考县建立了一套积分评价体系,通过开展“积分+”评选活动,为脱贫攻坚、美丽庭院、最美巧媳妇、志愿服务、无职党员、矛盾化解、星级文明户等几类群体发放积分券。只要贫困群众勤劳致富、孝老友善、干净整洁、助人为乐,或者家里有品学兼优的“阳光少年”、踏实勤快的“巧媳妇”等等,都能获得积分奖励,“兜底户”每月还享有50分的基础分。
“扶勤不扶懒,扶贫更扶志。我们的初衷就是让贫困群众安居又乐业,受助有尊严,生活有希望。”兰考县委宣传部部长朱春艳介绍道,“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自强改变形象,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目前,这样的“爱心超市”在兰考县16个乡镇共有37家,实现了辖区全覆盖。“爱心超市”的建立,让困难群众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积分券兑换的不仅仅是物质商品,更兑换出了文明公益新风尚。如今的兰考,邻里争执少了,互帮互助多了,扶贫效用也由简单“输血”向内生“造血”转变,每一个村民都成为了受益者。爱心小超市,撬动了扶贫大事业,成为了兰考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余珊 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