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董伦峰)“在创作实践与教学中,我会和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人交朋友,而且我还到幼儿园交小朋友。加州理工大学有个新媒体试验室,叫‘终身幼儿园’,意在让成人有幼儿一样的思维观。其实,这就是回到初心。”近日,大河网记者在专访我国著名影视编剧、作家刘卫兵时,他谈到了自己艺术创作生涯中的一些感悟。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刘卫兵,曾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获得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文艺新作品奖,宝胜杯军事文学奖,2016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项目扶持,2018年第31届电视剧“飞天奖”和第25届电视文艺“星光奖”提名。此外,刘卫兵对艺术创作也不乏独特的理论思考和实践。
刘卫兵曾经采访过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并给他讲了“三只苹果”即人类三个文明体系的事情,这对刘卫兵的艺术创作具有深远影响。“苹果只是象征,第一个是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的那只,象征人类早期精神的启蒙。第二个是牛顿的那只,是现代科学的象征。第三个苹果,是我采访钱学森时提出的,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和思维科学思想,包含了面向未来融合各大学科重构知识体系和框架设计。”刘卫兵建议利用这个观点,设计一个体系化的创新教育模式,为 “第二个婴儿时期”储备全面杰出的人才,让世界目光向东方聚集,让中国产生“第三只苹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思维。我认为,创作一部作品,就是孕育一个婴儿。每个编剧,都想孕育一个伟大的艺术婴儿。问题是,这个婴儿,他在培育期间,有没有足够的能量,在创作中,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物是否鲜明有力。”刘卫兵说。对于这个问题,他认为,其实艺术作品与科学产品创造的过程异曲同工,科学家与艺术家虽然同属两个学科,但他们思维观是一致的。问题是,现有的知识储备,对今天的人来说,已经足够,难在创新精神方面,环境稍微变化,人就“失聪”。
为此,刘卫兵对钱学森的科学+文艺学的理论进行了创新性实践,经过大量的实践摸索,找到了新的创作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在艺术各门类中进行了丰富的尝试。他一直强调,编剧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要不停地改造自己、否定自己、重塑自己,同时,编剧要有学习能力,不能只熟悉一个领域,一个题材,一个主题。比如,将中国的历史传说,现实故事,科幻探索,换一种新的角度,运用新思维,写出源头性的作品,写出有原生力的作品。
钱学森说过:“艺术的修养,对我后来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的创新思维,我们当时搞火箭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流中产生的。”创作如同树之年轮,大家都想破圈,破圈很简单,就是树的年轮上裂开个口,一条直径,自己穿越自己,像是年轮开花。刘卫兵的作品的主题和人物都充满哲学思辩色彩,厚重而又灵动。他所编写的《总体式戏剧教学法与实践方法论》,又是根据自身创作实践经验所得。目前,刘卫兵的戏剧教学法这个成果已经得到社会认可和应用,这让影视剧的创作更有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