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张爱华:用生命和岁月守护那块红色战场

2021年02月26日15:4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薛小磊 通讯员 涂文娟)张爱华,河南新县人,196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潘湾组村民。从1964年起,应首长一句嘱托,57年来,张爱华一直坚守承诺,用生命和岁月守护着那块先辈先烈斗争过的红色战场。她坚持一周往返2次巡山,每次往返步行12里,57年行走了6万余里,用脚步丈量这条崎岖的山路,用实际行动默默无闻守护着山上的革命遗址遗迹。57年过去了,岁月带走了她的青春容颜,但带不走她守诺践诺的决心;57年来,时代发生着巨变,但是那片青山那些洞,依然从她之口讲述着革命的故事。2019年8月,她被评为中国好人,先进事迹在中国好人网展示,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文物保护员、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信阳市道德模范”“最美信阳人”等荣誉。

牢记嘱托  追寻先辈足迹

清明时节的小雨已经淅淅沥沥下了几天了,春寒料峭的早晨,在新县郭家河乡天台山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一位古稀老人正缓慢往上走着,她的衣衫已被雨水打湿,裤脚也沾满泥土,但她却丝毫不在意。她要到山崖上的红色革命旧址——红军洞瞧一瞧,她要到山顶上的红色革命旧址——晏春山烈士跳崖纪念地看一看,去看看这些地方是否被山洪冲坏,是否风化倒塌了,这是她每个月例行要做的事情。这位老人就是县文物局业余文物保护员张爱华。

革命战争年代,郭家河乡湾店村潘湾组鸡公寨因地势险要、山洞众多,是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游击队员的主要落脚地,被大家称作“红军洞”。被誉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一面红旗”的著名老红军刘名榜,曾带领游击队员在这里与敌人巧妙周旋,坚守后方,隐居山洞6年之久,留下“燕子洞”等20多处革命遗址遗迹。1933年,鄂豫皖特委光山县弦南区第四乡妇联主席、潘家湾党支部书记晏春山被捕,敌人对她用尽酷刑,逼问红军游击队的去向,她始终坚贞不屈,把敌人带到远离游击队的鸡公寨大花台,纵身跳下了悬崖,壮烈牺牲。

1947年,由于父母均参加革命不在身边,年仅6岁的张爱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住扔到河中,被人救起后一直高烧不退,直至昏厥。再次醒来时,她已在部队医院,眼前都是戴着“五星帽”的人。

张爱华回忆,那种刻骨铭心的重生感觉,永世难忘。

解放后,她被送到学校。8年学生生涯,党组织为她解决了衣、食、住等诸多困难。1961年,张爱华被安排到陡山河乡小宋湾村教书,随后又调回湾店村王湾组,在这期间,她既当教师,又当村计生干部。“是党救了我的命,是党教会我做人,是党给了我一切……”张爱华始终这样认为。

1964年,时任河南省纪委书记的刘名榜回到了郭家河乡,面对老部下之女,感慨万千:“这里有你父辈的足迹,是烈士们安息的地方,也是历史的见证,你要保护好。”张爱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一句承诺,便是一生的坚守。从此,看护这些革命遗址成了张爱华此生最重要的事业。一开始,家里人并不理解她,照看红军洞耽误时间不说,一年到头没有一点报酬,上山的路还充满危险。但在张爱华心里,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一段红色故事,一石一洞都留有革命先辈斗争故事,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党员,又是革命先辈的后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守好这些革命遗址。1967年冬的一天,刚下过小雨,张爱华与往常一样巡山,由于山路湿滑,她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四壁陡峭的深水潭中,厚厚的棉服被冰冷的潭水浸湿,一两个小时后被一个砍柴的邻居救起,才得以脱险。像这样的经历,张爱华遇到很多。每每被人问起,张爱华总是一句话:“有革命先辈护佑,一切都没事。”

践行承诺  守护红色精神

张爱华始终认为答应了刘名榜书记就是答应了党,时刻铭记举拳向党旗宣誓时的庄重与严肃、坚定与真诚,用一生行动履行承诺、报答党恩。

革命战争年代,张爱华的父亲是红四军的一名旗手,一次在攻打潢川的战斗中,右手中弹受伤,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她父亲坚持返乡休养;她的母亲也是当年刘名榜游击队里的一员,革命结束后也选择留在家乡。

“山上有我父辈们的足迹和故事,有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不管多久、多难,只要我活一天,我就守一天。”她时刻担心晏春山跳崖处和红军洞周边的树木被人砍走,春天来了先烈们看不到杜鹃花开,闻不到兰草花香;她担心红军洞周边的岩石被人开采,洞群遭到破坏,惊扰了先烈们;她担心烈士纪念碑被雨水冲倒,担心不懂事的孩子们乱涂乱画;所以她每周都要巡山两三次。一年又一年,她就这样默默坚持着,执着坚守着。57年来,张爱华和她的家人,在上山的路上割草、垒石,草长长了她再割,石头被冲走了她再垒。一次又一次,修路如同她不间断巡山一样,每一件点滴小事,体现的是她对革命先烈先辈的尊重和敬仰,践行着她对刘名榜书记对党的承诺。

1981年,县文物局为她颁发了一个“红本本”——义务文物保护员证。虽没分毫报酬,但张爱华觉得肩上担子更重了。

2013年的一天,张爱华像往常一样巡山,发现鸡公寨突发山火,当看到火势无法控制时,她不顾山险路陡,一路跑下山,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与她一起救火,村民看到她跑得满头大汗,而且年纪这么大,不让她参与扑火。看着山火蔓延,张爱华心急如焚,不管不顾挑着茶水和干粮往山上送,往返好几趟,为扑火贡献力量。最终大火被扑灭了,张爱华也累倒在山上。

上世纪90年代,有人偷偷拉着机械、物资进山,企图开采石头卖钱,被张爱华发现了,她立即上前劝阻,但那些人硬是在石头上钻炮孔、填炸药,张爱华不顾一切扑在炮眼上,斩钉截铁地说:“你们要炸石头就先炸死我!”偷采者见状只得撤出大山。张爱华有一个亲戚,家庭十分困难,也想上山采些石头卖钱贴补家用,但张爱华不仅没有允许,还狠狠地教育了他。在张爱华心里,山上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革命先烈们的脚印,每一抔热土都浸染着先烈们的鲜血,每个山洞都蕴藏着厚重的红色故事。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谁都别想动。

在鸡公寨上,“晏春山烈士”和“红军洞群”两块纪念碑巍然矗立,格外引人注目。但当年建这两块纪念碑的时候,有人曾趁机“行贿”张爱华,以赞助建纪念碑的名义要在山上修一条公路,方便采石。类似这样的“赞助”还有好几次,但都被张爱华严词拒绝了。后来,张爱华自己多次到县里找文物管理部门汇报情况,“化缘”求助,很快县文物部门拨了专项资金修好了两座纪念碑。

“红军洞”纪念碑建立的那一天,她激动地在日记本上写道:“青枝绿叶一遍山,无数石洞在里边,这是当年革命的重要地,住过英雄无数千,首长面交我看管,我黑发离去白发添,我坚守老前辈们在这里流过的血和汗,今年整整55年,今日政府把碑立,让英雄事迹代代传。”

寒来暑往57载,张爱华制止各种损坏革命文物旧址行为20多次。曾经,有人咒她“为什么不去死”,也有人怪她“多管闲事”,她却总是笑脸相迎,她说: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无悔于事、无悔于世、无愧于党。

默默无闻  传播红色火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张爱华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以实际行动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在保护革命文物的同时,张爱华积极收集、整理吴焕先、刘名榜、晏春山等革命前辈的资料和故事。她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让红色的精神代代相传。

吴焕先的怀表,刘名榜的碗,何耀榜的酒壶,红军战士们用过的马蹬子……多年来,她数不清向文物部门交献多少文物,只知道有些陈列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纪念馆,有些珍藏在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展馆。

她还积极整理革命前辈的故事,不懂的就打电话向县里研究党史的同志请教,然后把收集的资料用自己朴素的语言整理出来,当讲课稿。张爱华经常到中小学校,给孩子们作报告、讲革命故事。每一次孩子们听说是张奶奶来了,就不约而同地围在她身边,听她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讲述大别山地区革命先烈先辈的英雄事迹,讲述自己的几十年照看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的故事,她要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历史文化的熏陶,自觉当好大别山精神的讲述者、传承者。

如今,新县县委县政府依托大别劲松刘名榜、“大别江姐”晏春山等先辈先烈革命事迹,在郭家河乡湾店村潘湾组打造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印记潘湾,在村里建成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张爱华虽已80岁高龄,但她仍然坚守在弘扬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第一线。教育基地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建成以来,她经常带领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瞻仰“红军洞”、晏春山跳崖纪念地。同时,她还是中共新县英雄山党支部党员,积极参与全县红色遗存调研和大别山精神研究,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并多次赴省、市作宣讲报告,免费给全县党员干部及外地游客讲解红色历史、传扬红色精神,义务授课400余场次,义务培养中青年红色讲解员和“小小讲解员”100余人。

张爱华说:“刘名榜书记的嘱托就是党的嘱托,是党和红军养育了我,我要用一生来守护革命遗址,只要能动,我就会坚持守下去!”张爱华的所为,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丰功伟绩,但她用一生的坚守践行承诺,用一辈子的奉献书写了忠诚。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