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党的政策放光芒,家家户户小洋房,西气东输到厨房,天天数钱致富忙,夜晚道路明又亮……”近日,在郏县白庙乡马湾移民新村文化广场,谈及搬迁近11年的幸福生活,46岁的村委会委员刘群峰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2010年8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丹江口库区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马湾、王沟、马沟3个自然村388户1672人相继移民到郏县白庙乡马湾移民新村,如今人口已增至1999人。“我们村四分之一的村民在县城上班,还有一大部分在村头的生态采摘园、小兔子亲子乐园、温室大棚里干活儿,过上了真正的小康生活。”刘群峰笑着说。
正当记者和刘群峰交谈时,该村一组33岁的王桂荣骑着电动车从县城下班回来了。
王桂荣在县城承包了一家单位的食堂。性格开朗的她得知记者来访,就主动邀约记者至家中:“外边这么热,走吧,到俺家喝点水再说。”
小院干净整洁,香樟绿意葱茏,盆栽鲜花怒放,门楣上挂着大红的中国结,客厅木格上摆放着玫瑰红、靛蓝的钧瓷摆件,王桂荣的家里处处透着幸福与安宁。
“可以说,我们从搬迁来的那一天起就实现了小康。以前家家住的是土房,做饭烧柴火。现在,户户住的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二层小楼,天然气、自来水接到家里。门口有卫生室、广场、学校。”王桂荣说,丈夫刘浩懂厨艺,以前在老家开过小饭店。2014年,在白庙乡政府的牵线下,他们夫妇重拾手艺,承包了一家单位的食堂。“从家里过去也就10分钟,一年能挣十来万元,照顾老人、看孩儿、挣钱‘三不误’,比在老家好太多了。”
除了使村民在县城就近就业,该村最吸引人的当属农业产业园。为了让土地产值最大化,2014年,该村采用“公司+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建成马湾生态农业产业园,园区发展有羊肚菌、火龙果、草莓、多肉植物、莲藕、鸽子养殖等产业,也为一大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我是短期工,一天60元,我丈夫是长期工,一年3万元。我们家每年还有土地租金6000元、房顶光伏电站分红600元。”正在园区内为花生锄草的二组村民马桂荣说。“俗话说,隔山容易隔河难。没搬迁前,我们村在一座岛上,进一趟城要先坐轮渡到码头,再倒汽车,顺利的话得两个小时,不顺利得3个小时。出门看病、买东西都很难,我遇到好几个人因为急病而等不到船,就在码头咽气了。”谈及往事,她流下了眼泪。
马桂荣说:“我们村还有一个叫马桂荣的,她72岁,我58岁,我们来郏县都享受到了‘荣华富贵’。我大儿子在郑州开理发店,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周口教学,现在仨孙子都跟着我们在郏县生活,俩儿媳妇每次回来都争着给零花钱,我很知足。”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郏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都积极向各级移民部门申请资金、项目,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00万元。目前,该村已成为集旅游观光、果蔬采摘、垂钓餐饮、民俗风情、亲子娱乐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近2000名“桂荣们”过上了殷实、幸福、快乐的新生活。(蔡长伟 张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