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助推产业振兴 看宝丰如何唤醒“僵尸企业”

2021年07月04日23:0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7月1日,位于宝丰县肖旗乡枣庄村的宝丰县昊润农业有限公司内,20多位工人们正在覆盖温室大棚薄膜。大棚里,绿油油的农作物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希望,看上去煞是喜人。

“你可能想不到,这家占地1500余亩,集种植、养殖、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几年前还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僵尸企业’。”肖旗乡副乡长李亚杰介绍。

原来,2016年,由于受市场形势影响,该园区原经营方资金链断裂,被迫停产,园区里养殖厂房、温室等设施设备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

近年来,该乡通过实施“腾笼换鸟”,投入资金260万元,对园区水电路进行升级改造,翻新改造老旧大棚48座、改扩建冷库、新建分拣烘干车间等,并引进奥岭养殖、龙康养殖、昊润农业等公司9家,使闲置多年的资源,得到了重新利用。目前,园区年产值预计可达500万元以上,有效带动周边60至80名闲余劳动力就业。

这是宝丰县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并举,大力实施“腾笼换鸟”,让农业园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乡村产业发展,一些新的项目由于土地指标紧张难以落地,而一些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和转型升级滞后,生产经营困难,成了“僵尸企业”。

如何破解土地指标紧张,盘活闲置资产,县委书记许红兵经过多次走访调研,认为只有实施“腾笼换鸟”,把“笨鸟”“死鸟”淘汰掉,腾出低效或闲置土地,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才能促使园区浴火重生,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宝丰县委县政府根据闲置园区形成的原因、现状,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可行方案,按照“先易后难”“一园一策”的思路,统筹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实施“腾笼换鸟”,实现园区“二次创业”,推动农业园区向高质高效转变,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

通过延链补链,唤醒沉睡资源,是该县“腾笼换鸟”的又一重要举措。位于石桥镇的红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1000余亩,但由于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园区内的土地及设施设备已闲置多年。后经镇、村及经营方等多方协商,由4个种植大户进行生产经营。针对种植大户技术落后、设备不足,难以有效拓展产业链的现状,县、乡有关部门协调该食用菌龙头公司源泉公司,为种植大户提供羊肚菌、大球盖菇等菌种和技术指导、产品加工销售,形成了菌种研发、精深加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市场流通体系完善的食用菌产业链,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在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进程中,宝丰县围绕食用菌、生猪、奶牛等主导产业,按照“龙头企业-产业园-产业链-产业带”的发展思路,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和首席服务官制,将龙头企业的培育、园区建设与食用菌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相结合,构建链条完善、循环畅通、运转高效的发展格局。

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联农带农能力,宝丰县还先后出台推进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发展的特色产业奖补办法、鼓励支持第一书记创业发展集体经济等政策措施,实施了“党建+金融”服务,与宝丰农商银行、平顶山银行宝丰支行等7家县域内金融机构联合,定制推出包含信贷投放、利率优惠、门槛降低等各类优惠政策的30余种特色金融服务产品,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

位于闹店镇刘集村的移民园区共建有28座大棚,占地约55亩,于2020年建成。项目建成以后,刘集村委会利用大棚建在家门口的优势,从发展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发动本村村民租用大棚种植蔬菜、瓜果,并通过吸纳劳动力务工,增加村民收入。“现在,我们正准备采取‘菌-菜(果)’轮作种植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吸引食用菌种植大户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种植食用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刘集村支部书记刘关省说。

农业园区“腾笼换鸟”工程的大力实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展项目落地新空间,推进农业高质高效。据该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肖志举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10个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鲜明的乡镇,82个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村。317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85个,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8个。(蔡长伟 李修乐)

编辑:王晓颖  审核 :时运斌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