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员,哪里需要就要到哪里去。” 固始一位农民党员的追求

2021年09月13日17:0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他叫丁昌友,今年75岁,是信阳市固始县徐集乡花集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也是一名有着52年党龄的退役军人。

几十年来,他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脚踏实地为党工作,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深得当地干群的信赖和尊重,数十次被县乡党委政府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并多次当选为乡人大代表。

13岁那年,因为父亲不幸去世,丁昌友小学一年级只读了几天,就抹着眼泪不舍又无奈地回生产队当了放牛郎,每天早出晚归为家里挣工分。

1968年4月,丁昌友参军,在部队补习了一些文化知识,忠诚老实、吃苦耐劳的他,入伍第二年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便深深根植在丁昌友的心里。他告诫自己,“到死也不能忘了入党申请书上是怎么写的,面对党旗宣誓时是怎么说的。”

1972年退役后,丁昌友被安排在公社水管站任水利临干。在当时,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因为干几年就可以转为吃商品粮拿工资的国家工作人员。

可是两年后,花集村党支部提出让丁昌友回去担任双圩村民组组长(生产队队长),公社水利助理饶永发舍不得他走,劝他留下,“人家都往上走,你却往下走。”丁昌友说,“我是党员,哪里需要就要到哪里去。”

就这样,面对许多人的不理解,正是人生黄金时间的丁昌友,回村担任了村民组长,兢兢业业地干了十五个春秋。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决定生产队养牛积肥,动员群众大造农家肥,又引进珍珠矮、南京一号等水稻新品种,村民组的各项工作干的风生水起,光是麦田管理、农田水利、副业生产等方面,公社(乡)就在他的生产队开了多次现场观摩会,双圩村民组成为全公社(乡)的“红旗村民组”。

1989年9月,因为理想信仰坚定、工作表现突出,丁昌友被当时的乡党委书记提名,担任了分管计划生育的副村长,落实村干部包组责任制,丁昌友专挑街道上两个比较复杂的村民组;做计划生育对象思想工作,丁昌友更是迎难而上。

他总是说,“共产党员干工作不能拈轻怕重。”通过丁昌友等人的努力,花集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很快从全乡倒数进入先进行列,并且长期保持下来。群众评价说,“丁昌友就是一把锁,放在哪都让人放心。”

2015年,丁昌友光荣退休,但他退休不退责、退休不褪色,始终保持着党员的为民意识和军人的奉献精神。他说,“党员要有党员的样子,为人民服务不分职务大小,也不论在职不在职。”

退休以后,发现住家村民组组长年轻工作没经验,丁昌友就无私协助组长工作。

他又受聘为村里做脱贫攻坚工作的宣传员、信息员,人居环境管理员,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村里每月给老丁500元务工补贴,除去因工作产生的手机费、充电费已所剩无几。丁昌友说,“我干工作压根就没有图过钱,我总是记着入党誓词里的话,只想为老百姓多办点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丁昌友坐不住了,他戴上口罩,拿起村部的小喇叭,挨家挨户做起了疫情防控宣传员。天气好时他开着自家的电动三轮车巡回宣传,天阴路滑时只能步行,全村20个村民组,大大小小几十个自然村庄,走一遍足足20公里,一天下来不仅口干舌燥,脚底也磨出了血泡,但丁昌友从没叫一声苦、喊一声累。

丁昌友老伴李庭芳是一个心地善良、通情达理的人,几十年来她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工作。丁昌友当生产队长时家里缺粮食吃,李庭芳到亲戚家借;年轻时别人都到外面挣大钱,丁昌友却守着生产队和村里不挪窝,她没怨;这些年丁昌友不顾年高体弱,仍然尽心尽力地为村里忙活,她理解。她说,“老丁就是这样的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党员。”

丁昌友和老伴都患有多种慢性病,这几年儿子、儿媳不放心,多次回来要接父母去浙江义乌享享福。丁昌友对孩子说:“村里现在需要我,我每天能为群众做一件事,哪怕是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晚上睡觉就感到踏实。”(马晓冲)

编辑:王晓颖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