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重阳节》特种邮票以纪念这个传统节日,这是继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后“中国传统节日”系列邮票的第四组,它的发行使得中国传统节日系列邮票形成了一个完整组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国家邮政局把《重阳节》特种邮票的首发式定在了河南省的上蔡县举行。直到这个消息公布于众的时候,许多人才了解到:原来重阳节起于河南的上蔡县啊!
自此,重阳文化发源于哪里,这个多年来一直颇具争议的话题终于划上了句号。
其后,2005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在认真细致考察的基础上,正式命名上蔡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2006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蔡重阳习俗赫然在列;2011年6月,上蔡重阳习俗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蔡,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县”,再次为世人所瞩。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里,赊店豫品将和大家一起探寻上蔡重阳文化的前世今生。
重阳佳节始于登高避难
重阳成为节日,始于东汉,成俗于晋,兴盛于唐宋。有关于重阳节起因、起源的说法众多。然有文字可考,记载最早、最完整、最翔实,也最具有说服力的,当属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
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大意是说:汝南人桓景跟随一个叫费长房的高人游学多年,有一天费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灾。让你的家人缝制布囊,里面装上茱萸,然后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饮酒,此灾可消。”
桓景依费长房所言,居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归来,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灾了。”
在这本书中,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现在人们九月九日登高饮酒,插戴茱萸,“盖始于此”。
天下重阳源于上蔡古县
上蔡鲐背老人尚景熙先生,离休后潜心研究古蔡文化多年,亦出版多部专著。重阳节起源于上蔡的观点,最先就是他提出的,后经国内诸多专家学者考察论证,这一观点得到了公认。
一次偶然的机会,尚景熙老先生在《辞源》中看到“桓景登山”的条目,于是开始广泛查找资料。他翻阅了康熙年间的《上蔡县志》,到省图书馆查阅了《续齐谐记》一书,并购买了大量的历史地图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他最初的推测。
《上蔡县志》
据尚景熙老先生开叉考察,重阳节登高避难的那位桓景就是上蔡人。桓姓自春秋末期就是上蔡的豪门世族。据《盐铁论》记载,当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路过上蔡时,就遭到了桓姓家族的进攻。同时,《盐铁论》的作者桓宽就是上蔡人。至今,在上蔡264个姓氏中仍有桓姓。
更重要的是,尚景熙老先生从历史地图册上发现,恒景所登的山就是现在上蔡县城西面的芦冈。彼时,汝南郡一带一马平川,唯独上蔡城西一冈突起。冈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最高处于97.2米,今名芦冈,古名冈山。
“当年桓景齐家登山,傍晚即还,古代交通不便,可见此山离家不远,这一带平畴千里,所登之山是冈山无疑!”尚景熙老先生解释说道。
2002年前后,尚景熙老先生把他的研究所得写成论文先后发表在《天中晚报》和《中州今古》杂志上。恰在此时,传出国家邮政总局将于2003年在重阳节的发源地举行重阳节特种邮票的首发式。
最终,在尚景熙等人的奔走呼吁下,经过上蔡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争取下,国家邮政总局于2003年10月4日(农历九月初九),在上蔡县成功举办了首届了国家重阳节特种邮票首发式暨中国·上蔡首届重阳文化节“最美不过夕阳红”文化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余届。
重阳登高自此传承千年
东汉桓景“齐家登山”避邪免灾的故事发生后,人们遂纷纷效仿,重阳登高之地由此而生。
芦冈的制高点——今天的蔡侯望河楼,又称玩河楼或看花楼,就是当年恒景登高之所在,至今尚存“重阳登高处”的残碑。据《上蔡县志》记载,西周时期,每当汝河泛滥,这里便成了一片汪洋。蔡侯专门在此筑台建楼,登高望河,故称之为望河楼。
悠悠冈山,芦岗拥翠。望河楼山门向东,上书“芦岗雅地”四字。进山门拾级而上,一门楼高耸,翘角飞檐,匾额行书“蔡侯望河楼”。
唐太宗年间,人们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有神灵之气,就陆续在高台上建筑供奉神仙的庙宇殿堂,官府还为这些庙宇设祭田88亩。到了明朝,望河楼建筑得更加富丽堂皇,玉皇庙就是那时建的。
立于高台之上,让思绪穿越时空,遥想当年先民凭栏远眺,天地间一片苍茫。如今上蔡还保留着重阳节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习俗,流传千年而不衰,重阳节俗一直影响和哺育着华夏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民俗中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
东篱把酒黄昏后,佳节又重阳;千年传承赊酒香,一饮方知醇。谨以赊店豫品,致敬传承千年的上蔡重阳文化,致敬厚重河南。(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