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郾城“非遗”惊艳亮相中央电视台

2022年10月19日19:2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10月17日晚9时,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聚焦漯河市郾城区时振甫、杨国兴两位木艺匠人,以纪录片的手法讲述了榫卯家具、手工木梳两项非遗如何坚守创新,平凡普通的木材,如何蜕变为一件件古朴精巧的木艺作品。

传承匠人坚守榫卯工艺

“俗话说三分材七分艺。能拆能组,不用钉子不用胶,这就是榫卯。”时振甫说:“凸为榫,凹为卯,榫卯相契合,器物才能无缝衔接。”

时振甫是郾城区时氏古典家具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精通明清古典家具制作,尤其擅长纯手工榫卯工艺,自小积累的亲身实践和劳动经验让他练就了一身本领。

“每一个榫头都要达九分紧。因为太松则不够牢固,太紧则易胀裂。”时振甫说。他能选择合适的木材,运用到恰当的位置,甚至通过目测,就能判断每块木头所承受的力量。画样、放线、刨面、制作榫头卯眼、雕刻、打磨、拼装、修饰……原生木料要变成古韵深厚的古典家具,离不开8道程序30多个环节的淬炼打磨。榫卯结构是时氏明清古典家具制作技艺的灵魂,在榫卯结构中,榫头最复杂,加工时间最长,技术要求最高。又由于连接构件的形状各异,榫卯结构衍生出千变万化的组合,达到功能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榫卯传统制作技艺想要传承下去,就要想办法走进大家的视野,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这是时振甫对自己的要求,将来他还会继续保持匠人的初心,不懈推动广式硬木家具的传承发展。

古典“木梳”绽放非遗之光

郾城区龙城镇木梳杨村的木梳制作工艺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一村男人半村匠”这句俗语就是木梳杨村的真实写照。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现代机械化工具的运用,制作木梳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56岁的杨国兴是村里最后一位坚持手工制作木梳的匠人。

“我从小做事情就喜欢做到最好,哪怕要花费很多时间。我还喜欢和爷爷、爸爸比较,别人如果夸我梳子做得比爷爷好,雕刻雕得比爸爸棒,我就会特别高兴。”这份好胜心,激励着杨国兴数年如一日地认真制作每一把木梳,从不懈怠。

为改进创新,让传统手工木梳重获新生,杨国兴请教村里的老匠人,遍查漯河典籍,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郾城特色历史文化元素——许慎和《说文解字》元素融入木梳外观,制作了一把“文”字梳。用枣木作为制梳木料,根据木材特点设计并画出轮廓,切割出木梳整体和梳齿的雏形,用砂纸进行打磨……整个过程全手工完成,误差要在毫米以内,历经72道步骤方能成就一把优质的手工木梳。经过千雕万琢、耐心创作,一把大气典雅的文字梳终于问世。对杨国兴来说,一代匠人的匠心坚守和对传统工艺的新延续。

近年来,郾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的方针政策,以普查申报为基础,以宣传展示为载体,以传承发展为目标,不断健全机制、强化措施,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在全区形成了区里有人抓,乡镇有人干,文旅局指导的良好局面,为全面做好该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截至目前,共收集到非遗线索11570条,立项项目涵盖14个门类,共621项,居全市首位。

“下一步,我们将在拓展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新路径中,继续着力在挖掘、传承、弘扬民间文化方面下功夫。守正创新,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既显原汁原味,又能焕发新的活力。”郾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张星 李晶/文图)

编辑:林辉  审核 :孙华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