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读书为村庄铸魂

2022年11月11日10:57

来源:安阳日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家书屋作为全民阅读在基层的思想文化阵地,就是通过读书为农村铸魂,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文化氛围和知识力量。在文峰区南关村,有着36年历史的农家书屋见证了这座村庄的产业兴旺历程,也承载了一代代村民共同的乡村记忆——

  工作人员在新装修的书屋内整理图书

  用读书为村庄铸魂

  记者 李婧瑜 文/图

  南关村,因位于老城南门外而得名。这个“城市村庄”名不见经传,却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农家书屋,一开就是36年。

  在书籍资源匮乏的20世纪80年代,简陋的图书室成为南关村年轻人最重要的“精神粮仓”,滋养了一代人的成长。2008年,乡村图书室并成农家书屋后,这片文化阵地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如今,它正被改造升级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书房——甲骨文书屋,或将成为市民新的打卡地。

  “1986年,南关村就自建了图书室,当时是安阳郊区140多个村庄里最早的,村委会专门辟出两大间屋子让村民看书。可以说,读书影响了南关村整整36年,办好农家书屋这件事儿,也是南关村几届‘两委’干部的传承和坚守。”近日,记者走进南关村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李云用这样一段话开启了当天的采访。

  今年70岁的李云,从2002年开始担任南关村村委委员,并接手图书室管理工作。时至今日,她已经跟农家书屋打了20年交道。

  面前的女人身材瘦小、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说话语速很快,完全不像是年入古稀的老人。李云说,南关村的农家书屋其实很普通,非要说出点“不同”,就要从一个个不平凡的小故事说起……

  一摞“编外”图书——

  见证36年传承坚守

  到过很多村庄的农家书屋,置身于南关村农家书屋,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舒服。

  偌大的房间被书架分为两个区域,靠窗的一侧为读书区,窗明几净,清晨的阳光洒进屋内,桌椅摆放整齐,静谧而美好;另一侧为活动区,一张大桌子便于交流学习。值得一提的是,书屋靠近管理员办公桌的一侧专门设置了洗手池和休息区,读书前洗手成为每个南关村人养成的好习惯。

  “俺村人爱看书,有人看了几十年,有些书也存了几十年。”说话间,李云麻利地从书柜最下层搬出一摞捆绑在一起的旧书,随手翻看。这些书是当初村里办图书室时的第一批书,也算是现在农家书屋的“编外”图书,虽说已经很少有人翻看,却见证了南关村农家书屋走过的36年,培养了几代南关村人的读书习惯。

  在李云之前,村图书室一直由村“两委”干部负责管理,前后几任图书管理员都很负责任,大家把让村民“好看书”当成重要的事儿在做。多年来,有了村“两委”干部的传承和坚守,村民看书既方便又舒服,也养成了习惯。

  在南关村的农家书屋,还有一本特殊的“大部头”,也是李云的珍藏——《南关村志》。

  “安阳古城历史悠久,南关村历代都是镇守古城的要塞。村志是一种记录,也是一份传承,让村民在阅读村志过程中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提升自信,也是我们编纂这本书的目的。”作为《南关村志》编辑组组长,李云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自豪。在农家书屋里,她也会给来看书的孩子们讲“三桥九庙井里碑”流传着的美好故事,说说见证南关村昔日繁华的天齐庙、火神庙的传说。

  现如今,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基层农村的标配,在全面建设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如何解决“谁来读”“怎么读”“读什么”,已成为摆在基层管理员面前的问题。李云希望,农家书屋能够配备更多贴近各地村民的图书,从“好看书”向“看好书”转变,让读书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块荣誉奖牌——

  村民靠读书改变人生

  南关村农家书屋书柜上摆放的一块荣誉奖牌——安阳市2009年度“最喜爱的农家书屋”,格外引人注目。“老话总说知识改变命运,看书真的可以改变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提起农家书屋建设初期的这份荣誉,李云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村民李和平和韩北琴家庭条件不好,孩子常年生病。为了给孩子治病,李和平两口子干过各种各样的买卖,可都没能走出困境。2008年起,李和平开始尝试着喂奶牛,在附近卖牛奶。得知农家书屋有各种技术类的图书,他一有空就来看书学习。李云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帮他找技术类图书,解决遇到的难题,没事儿就跟韩北琴聊聊家常,鼓励他们日子会越过越好。后来,靠着勤劳肯干,李和平一家的经济状况终于得到改善,他们打心底里对农家书屋和李云表示感谢。

  最喜爱农家书屋的不仅是致富有门的村民,还有对知识最为渴求的学子。采访当天正值周末,一大早就有学生上门看书。12岁的于振轩是书屋的常客,每个周末总是第一个来报到,一坐就是一天。“我觉得在这儿看书比家里环境好,而且书的种类也多。平时我爱看历史和科普类的书,家里的书早都被我看完了,这里的书总也看不完。”于振轩说完又拿起手中的《三十六计》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农家书屋不仅是南关村村民的“加油站”,也是村里孩子们的精神殿堂。他们在这里继承和弘扬几千年留下的中国文化传统,用读书改变自己、用知识创造人生,用文化振兴乡村。“搞好农家书屋建设,就是守住一方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抓得实、留得住的农村文化阵地。我们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让农家书屋物尽其用。”李云坦言。

  一打借阅凭证——

  每一本图书都是宝贝

  在李云的办公桌里,放着厚厚一打借阅凭证,有疫情期间村民借书的记录,还有一些借书条。

  “我们村农家书屋的图书在周边社区和村庄是最全的,有时候别的社区搞活动,就会来临时借书。每次我都要认真记录类别、书名,这屋里每一本书都是宝贝,一本也不能少。”李云随手拿起一张借书条回忆,“上次隔壁社区借走4本书,还回来到时候根本不是我们借出去那几本,我逐一对照书名,要求他们原封不动还回来。”

  当时也有人说都是公家的东西,这么较真干啥?可李云认为,正是因为是公家的图书才要格外珍惜。更何况是书,有多少人把它视为比生命更重要之物。

  其实,吸引南关村村民走进农家书屋的磁场不仅是图书,更是贴心、负责的图书管理员李云。2021年,李云退休后,做起了专职图书管理员,她更是一心扑在农家书屋,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

  “李云奶奶对我们可有耐心了,有一次我看书入迷忘了时间,她也不催我,等我看完才下班。”一听说要夸夸李奶奶,于振轩连忙说道。

  如今,南关村依托农家书屋这个阅读平台,整个村庄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儿童之家、培训基地、文化娱乐等“书屋+”延伸服务进行得有声有色。

  “凡是有利于书屋作用发挥的,我们都要积极参与,村委会对我们日常工作也很支持,大家都希望咱的书屋能越来越好,再办30年!”李云憧憬道。

编辑:林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