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在“八道湾”山路上的丰碑——南召县弘扬“红旗渠精神”修建“崔核公路”纪实

2022年12月01日19:5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小雪时节,漫山红叶绽芳菲。在南召县崔庄乡—核桃树村的“崔核公路”上,其中蜿蜒曲折的“八道湾”山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游客络绎不绝,游客慕名而来畅游山乡美景。他们无不赞叹太白峰、文笔峰、金猿拜佛、金灯峡、五道潭、猿人山、迎客松等景点美不胜收,更为“八道弯”公路的胜景所折服。

南召县崔庄乡政府至核桃树、东南坪村的“崔核公路”,是南召县崔庄乡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修建的一项宏大工程,这条乡村道路全长21.5公里。30多年前,在没有现代化修路设备的情况下,南召县山区人民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和邻近村群众的相助下,两个村群众集资100余万元,无偿投工15万个,靠钢钎铁锤,人拉肩扛,从1985年修到1995年,历时十年之久,打通了9.5公里的天堑,实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夙愿。

“崔核公路”是“红旗渠精神”的光辉写照,是现实翻版的愚公移山。海拔1200多米的核桃树、东南坪村两个深山村,居住着1100多口人。天堑变通途,既方便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也为当下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交通条件。

南召县崔庄乡是一个山区乡,位于南阳盆地的北部边缘、南召县的最北端。横贯南北中线上有一条长达25公里的山间河流,叫作古路河。古路河下游5公里为山间冲积平原,上游10公里处沟漫山,那里海拔1200多米,风光旖旎,集雄、奇、秀、险于一山,被誉为“宛北张家界”“南召小华山”。

穿越时光的隧道,时光回溯到38年前。那时,居住在崔庄乡沟漫山的群众生活面临交通难,“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路无三尺平,走路坎台多。”从核桃树村里到南召县城往返最少需要三天时间。群众出行购物不仅需要肩膀扛重物,还要经过最危险的石板潭桥,桥上用两三根木头搭建的简易木桥,一些群众曾不慎跌落桥下丧命。 山高路远,村里姑娘想下山,山下的姑娘不愿意进山,村子里的单身汉越来越多;过去流传着“沟漫山,棠梨漫,四十八家来回转”的顺口溜。

穷则思变,变则通达。原南召县崔庄乡核桃树村支书李丰文代表山区群众向省市县反映群众修路的强烈愿望,最终得到了南召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县里迅速成立了“崔核公路建设工程指挥部”,计划先修筑一条7.5公里的公路,动员了沿线10个行政村1000多村民参加筑路大会战。

1985年11月,南召县崔庄乡党委、政府开始施工修路。民工们就把绳子的一端拴在山顶一棵碗口粗的树上,一头绑在腰间,在能站得住脚、使上劲的十来米的高空,哼哼嗨嗨,叮叮当当地打起炮眼来,进入作业面后,在悬崖上顶着刺骨的寒风坚持作业。开始先用小炮,打出小炮眼,再用少量的炸药把小炮眼熏大,装入适量的炸药,十几个人经过十多天的努力,才炸出个能行走的路面。

设计路线难,施工更难。1992年冬天,山区4个村的四五百民工集中在不足1.5公里的荒沟、荒坡上,男女老少,分布在弯弯曲曲划有标记的路线上,有的打炮眼,有的撬石头,有的挖路基,有的垒石墙……叮叮当当,人声鼎沸,是一派火热的修筑场面。

1992年农历十月,冷风刺在脸上,刮进脖子,钻入裤筒,绞进袖管,阴冷刺骨,寒气逼人,群众常常是顶着凄厉的寒风,冒着雪花或雨夹雪干活。1995年修通了崔庄乡至核桃树村、东南坪村的山区公路。1996年元月,沟漫山两个村举行通车典礼,群众喜极而泣,热泪交流,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那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远铭记在历史的丰碑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崔核公路精神”滋养、激励山乡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赓续血脉,传承精神,谱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薛小磊 廖涛 张志芳/文图)

编辑:林辉  审核 :孙华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