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两会丨经济稳中有进 民生保障有力——计划报告摘要

2023年01月05日11:13

来源:濮阳日报

  1月4日,受市政府委托,市发展改革委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2022年,我市创造了哪些历史成就?2023年,我市将如何发展、办成哪些大事要事?大家一起来看看。

  一、2022年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超出预期的风险挑战,全市上下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聚焦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主题,稳大盘、促转型、强支撑、保稳定,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再获全国优秀等次,较好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大盘保持稳固

  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432.2亿元,增长5.2%,居全省第4位;粮食总产60.4亿斤,连续13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77.1元,增长6.6%,居全省第3位。1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1%,居全省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60.4亿元,增长2.3%,居全省第4位;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177亿元,增长84.7%,居全省第1位。

  2.产业转型步履铿锵

  先进制造业提档升级。聚焦17个重点产业链,组建产业联盟;四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我市被工信部列为高端绿色专用涂料优先发展产业承接地;“氢能+人工智能”两能产业雏形初现,一批氢能产业重大项目落户濮阳,全球首款氢动力人形机器人在濮发布。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石化能源、冷链等特色物流,商贸服务提质升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科学技术研究院,建设市仓颉实验室、中原实验室,成功跻身河南省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共建单位。

  3.基础支撑厚植增强

  综合交通体系日臻完善。济郑高铁濮郑段通车运营,京雄商高铁台前段开工建设,濮卫高速濮阳段、阳新高速濮阳段一期建成通车。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稳固提升。卫11、文13西两座储气库注气投运,文23(二期)、文24储气库开工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推进。新建5G基站666个,实现乡镇以上城区及重点农村区域5G网络全覆盖。

  4.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中心城区新改建城市道路14条15.7公里;新建改造燃气管网60.6公里、供热管网98.5公里,新增供热面积225万平方米。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246个百城建设提质项目加快建设,其中28个建成投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5.发展活力逐步释放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全面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发全省首张《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书》《联合验收意见书》电子证照;在全省率先实现“一码出行”“一码集成”,“电等企业”“六零”服务等做法在全省推广,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标准地”出让,做到“事项全承诺、拿地即开工”。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全省首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濮阳专区建成运营,君恒生物低凝烃基生物柴油进军欧美市场,濮耐股份赴美投资建厂。

  6.转型势能加速汇聚

  生态建设富有成效。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资源循环利用提速发展。

  7.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民生实事进展顺利。民生支出238.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8.3%;10件25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新建改扩建市县城区学校1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9所、公办幼儿园9所;实施10所市直小学扩容工程,新增学位8360个;完成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城镇新增就业4.6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4万人;提升创业担保贷款“濮阳模式”,贷款回收率、创业就业贡献率全国领先。

  8.发展和安全有效统筹

  疫情防控实效持续提高。重点领域风险有效化解。

  二、2023年主要目标和任务

  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

  这些目标如何实现?计划报告提出,重点做好9个方面工作:

  1.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着力释放消费需求,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高位嫁接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3.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濮阳

  打造优质创新平台,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引进培育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4.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厚植基础支撑能力

  打造综合交通体系,提升能源保障能力,促进水利设施发展。

  5.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核心增长极

  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6.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稳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7.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争创一流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8.坚持协同联动,稳步推进生态文明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稳妥推进碳达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9.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力提升就业社保水平,守牢安全底线,加强社会创新治理。

  本报记者 樊欣欣 整理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