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将来我老得走不动了,我也要让孩子们、孙子们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这是朱学勤老人的心里话。
朱学勤今年83岁,1988年入党,2000年退休,如今赋闲在家。谁也想不到,一向默默无闻的他,竟然坚持13年慰问、资助乡亲,瞒了这么久最终被小区物业经理赵永恒掀开了“盖头”。
家风传承:母亲影响他一生
朱学勤的老家在中牟县万滩镇沙坡池村,在他十几岁时,父亲在生产队喂牲口,农闲的时候乡亲们经常到牲口棚去唠家常,到了饭点,母亲就按人数做一大锅饭让大家吃,她告诉学勤,有咱吃的就得有人家吃的,咱少吃点也得让人家吃饱。母亲的话让朱学勤记了一辈子,互帮互助日子就能越过越好。
在县城参加工作后,朱学勤牢记母亲的教诲,对家乡人格外照顾,“无论贫富,一视同仁,只要有事找到我,一定尽力伸手去帮助。”
曾有人劝他,如果是直系亲属求助,帮帮也没啥,关系远的就别帮了。朱学勤却不这么认为,他说,“直系亲属即便帮不到也不会说啥,关系越是远的越要照顾到,人家找到你就是有难了,你再不帮忙人家心都凉了。”
叶与根的情意:心里装着感恩
朱学勤至今还记得,20世纪70年代,家里要打土坯建房,苦于请不来工人,结果有一天晚上,在明亮的月光下,全村几十位群众自发赶来帮忙,和泥、打坯,这件事让全家都非常感动,也让朱学勤一直铭记在心里,激励他永远不忘乡情,有机会一定要感恩回报。
有一年的冬天凌晨3点,正在宿舍睡觉的朱学勤被一阵敲窗户声音叫醒。原来是老家一位远房嫂子求助,她的大儿子在医院住院治病,病危后医院让他们出院回家,出于母爱她希望能继续治疗。朱学勤急忙和她赶到医院,用自己的工资担保,最终使她的大儿子转危为安。
在工作岗位上,朱学勤勤恳敬业,坚持原则,为人正派,乐于助人,以德治家,他的“德”与“善”受到领导和同事、邻居的一致好评。
退休生活:坚持做好事13年
朱学勤于2000年退休,他心系故土,情系乡梓,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和乡亲的生活。
2010年起,朱学勤每年春节前都要回到沙坡池村,给村内的困难老党员、五保户、残疾人送慰问金,每户最低200元,有特殊情况的500元或者1000元,受捐助人员达200人次,并为沙坡池村整修道路捐资2.7万余元。
今年2月16日,朱学勤又分别为县审计局、教育局、红十字会、慈善总会、万滩镇政府、沙坡池村委会、沙坡池村二组各捐赠1万元,并看望了村内困难老党员、重病家庭、五保户、残疾人等,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当天共捐赠了7万余元。
“我们家现在是四代同堂,全家有30多口人,子孙们也都不花我的钱,我们老两口的退休金足够日常花销,但我不能忘了老家的乡亲,有的家庭还有困难,我要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从朱学勤老人的口中,能够感受到他热爱家乡、回报桑梓的浓浓情结。
老骥伏枥:持续传递爱心接力棒
今年春节前,朱学勤家里的卫生间管道漏水,导致水费暴涨。小区物业经理、同时也是邻居的赵永恒到家里了解情况。朱学勤告诉他,过了年再补交费用,马上年底了还有几件大事要办,至于要办什么事却秘而不宣。
年后,朱学勤到物业交费,在赵永恒的追问下,老人才把捐款7万余元的事说出来。
赵永恒说,“这让我非常感动,一位退休老党员心怀大爱、资助乡邻,这样的事迹难能可贵,是我和众多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村民朱转正说,“我母亲20多年卧病在床,这么多年来,学勤叔坚持每年都到家里看望、慰问,我们一家人都非常感激。”
朱社教是朱学勤的三儿子,今年59岁,他说,“对于父亲这么多年的善行义举,我们全家都支持,他平时比较节俭,每逢两位老人的生日或者春节团圆时,他都要给我们讲道理,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去积极工作,回报社会。现在国家富强了,生活条件好了,慈善事业是一件幸福的事儿,我们家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面对众人的赞扬,朱学勤老人却劝大家不要张扬,“我是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党员,退休了也干不了大事,对乡亲们能帮一点是一点,直到我动不了啦,我也要让孩子们接过‘爱心接力棒’,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王君杰 张丹 刘小瑞/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