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春亮: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裴寨模式”

2024年01月11日11:0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20年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仅改变了浙江乡村的面貌,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了新路径。全国人大代表、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裴春亮表示,裴寨村“两委”班子成员曾多次到浙江等地农村考察学习,所到村镇欣欣向荣,各具特色,环境美、农民富、百业兴,给人一种全新的乡村体验,带来很多发展启示。可以说,“千万工程”是一个惠及万千农民群众,需要深刻理解并躬身实践的好经验、好方法。

裴寨村地处太行山丘陵地带,土薄石厚、干旱少雨,曾经是省级贫困村。2005年,裴春亮回村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共同奋斗,建设新村、兴修水利,发展高效农业、红薯产业、服装产业、光伏产业和乡村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业,使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发展致富,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的共同致富梦,裴寨村由十几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省级贫困村”发展为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的富裕文明村。如今的裴寨村,已经成为产业多元、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虽然裴寨村与过去相比这些年的变化翻天覆地,但是放眼全省、全国,对照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要走的路还很长。对标‘千万工程’经验,裴寨村应该怎么学、怎么干?成为村‘两委’班子的一道思考题,也是必答题。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裴春亮如是说。

裴春亮认为,学习浙江,听党话,跟党走,方向对了比什么都重要。“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只有学深悟透党的政策、精准研判国家形势,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心无旁骛谋发展,才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农村遍地都是宝,就看村干部眼神好不好;农村遍地都是金,就看“领头羊”用心不用心。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靠什么?裴春亮认为,一靠政策、二靠理念。从省级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而是跳出“三农”看“三农”、走出裴寨看裴寨、抢抓机遇谋发展。每次中央和省里有关“涉农”政策出台,包括他每次参加重要会议返乡,村“两委”都要组建专班,对照中央、省市提出来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从中找政策、找机遇。

2005年,中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裴寨村推平荒山建新村;2009年,中央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裴寨村整合全乡24个行政村中的11个行政村,建成了裴寨社区;2017年,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裴寨村引进服装企业,让整个社区的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正在建设中的占地2000亩的裴寨食品产业园,就是抓住“国家土地全域整治试点”的契机争取到的,全国197个,裴寨村是其中之一。裴寨村借助全乡之力,通过优化村庄布局,整合周边村庄的工矿废弃地、空心村闲置宅基地以及复垦采矿用地置换等办法,不仅没有占用耕地,反而增加了1260亩良田。

裴春亮说,包括跨境电商、服装加工、光伏发电、抽水蓄能、食品产业园等项目,都是紧盯政策和市场两个风向标,因地制宜实施的。这些年,裴寨村走的每一步,都是踩着国家政策的鼓点,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有了裴寨村的今天。

学习浙江,绘蓝图,定规划,锚定目标久久为功。浙江把“千万工程”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浙江美丽大花园的“牛鼻子工程”,每五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成功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在实践中裴寨村也深有体会,农村工作,不怕慢就怕断,只要干就会变。村党支部是群众的“主心骨”“领路人”,一定要走一步、看两步、超前谋划三四步。

裴春亮介绍,为了防止村里的工作一阵风、大呼隆,从2006年开始,裴寨村持续制订实施“村级五年发展规划”,坚持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年年底给乡亲们对标交账,确保想一件、干一件、干成一件。前3个“五年规划”已经如期完成,30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裴寨村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的共同致富梦。

目前,正在实施的第四个“五年规划”,全部是围绕“乡村振兴”量身定制,重点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条分布上,进行了清晰明了的长远规划。今后一个时期的远景规划是以裴寨社区为基点,在太行山新乡段推动形成东部以新型建材为主导,中部以智慧农业、食品、服装、光伏产业为支撑,西部以山水旅游、抽水蓄能发电为依托的绿色、多元产业布局,引领带动山上山下15万父老乡亲走好现代化共同富裕路。

学习浙江,抓产业,上项目,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裴春亮认为,农村要发展,就得抓特色产业、上优势项目,没有产业带动就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裴寨村坚持“大产业与小产业结合,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结合”的发展思路,重点做了“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红薯革命”这个“民生文章”。太行山区一带盛产红薯,“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顺口溜流传至今。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眼看着乡亲们辛苦一年栽种的红薯烂在地窖里,做出的纯手工红薯粉条卖不出去,裴寨村干部一直在琢磨怎么能把家乡特产推销出去。2016年10月,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加快发展跨境电商”,裴春亮带领大家迅速启动裴寨村跨境电商项目,主推产品就是原生态传统纯手工红薯粉条,并策划举办“中国·太行首届红薯粉条文化节”。一场文化活动销售了10多万斤粉条,乡亲们大呼想不到,连续办了四届“红薯粉条文化节”,更加坚定了裴春亮带领乡亲们实施“红薯革命”的决心。从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规模化发展红薯深加工产业;到注册“裴寨村”特产商标,让红薯等特产变成高端商品;再到跨境扶贫电商,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

裴寨产业园是一个全产业链园区,目前企业服务中心大楼及8栋标准化厂房已建成投用,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已入驻河南九月天、酱味居、河南众粮、河南禾红生物科技、麦之言谷、佐口小子等8家食品企业。春节前,三全食品在裴寨产业园的生产线也将全面投产。

裴寨村把“共富”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发展红薯产业,则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行订单农业、二次分红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形成土地租金、就地务工、资产资金入股分红等农户多元化收益机制,实现农民群众全产业链增值共享。

裴春亮表示,下一步,裴寨村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进河南红薯产业集群化发展,叫响“太行硒薯、老家味道”品牌,小红薯撬动大产业。

二是做好“绿水青山”这个“生态文章”。裴寨村地处南太行山区,海拔高、落差大、地质条件好、生态环境佳,村民家家入股的春江集团充分挖掘这一独特地理优势,坚持在“水电站+文旅研”上下功夫、做文章。

开发建设的河南宝泉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西沈庄、东沈庄、周庄等村600多个家庭开展旅游服务,从事农家乐餐饮、民俗纪念品开发、土特产销售,带动山区群众直接就业2000余人,间接就业1万多人。离景区最近的圪针庄村受益最大,目前,圪针庄村有350多户从事旅游服务,占全村总户数的一半以上,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辉县市“市级文明村”。

裴寨村还建成整村屋顶光伏项目,每年可发绿电350多万度,村民户均年收益1200元,村集体增收20万元。正在实施的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可拉动地方GDP超百亿元,提供各类就业岗位约5000个,每年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超3亿元,实现“建好一座电站,改善一片环境,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综合效益。

三是做好“让爱回家”这个“乡愁文章”。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一个村富了还不算富,只有把周边村都带富,这才算真正的富。2010年,张村乡依托裴寨新村,带动周边11个行政村建成了裴寨社区。过去,只有600来口人的小山村,发展到1万多人的大社区,就业成为头等大事儿。裴寨地理位置偏僻,发展产业难度大。为了让乡亲们能够回乡就业、就近就业,陪伴家人、守护亲情,裴春亮带领大家把村西头的荒沟填埋,用石头砌成十几米高的墙,在马路边平整成建设用地,建成钢架玻璃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引进服装企业,打造可供2000人就业的服装产业园。目前,裴寨社区的产业遍及商业一条街、服装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光伏发电、红色旅游、跨境电商平台、高效设施农业、股份制企业,村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以裴寨商业街为中轴线,乡亲们过上了“在路东当农民,在路西当工人,商业街里当商人,走进春江集团是主人,住进社区是城里人”的幸福生活。这几年,裴寨村民外出打工率为零,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如今的裴寨村,已由十几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省级贫困村”发展为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的富裕文明村,成为产业多元、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学习浙江,外在美,内在美,努力让乡亲们“心情好”。浙江农村的美,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党群关系融洽、美在农民幸福开心的笑脸。“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外在美’与‘内在美’协同发展,同频共振,才能让乡亲们‘心情好’幸福指数更高。”裴春亮如是说。

为了改善居住环境,裴春亮个人捐资3000万元实施“安居工程”,建成了功能齐全的裴寨新村,村民一家一户不花一分钱住进200平米的两层小洋楼,自来水、天然气、暖气、宽带、有线电视户户通,幼儿园、小学、习书堂、体育馆、家风馆、卫生院,不用出村就能看病、健身、上学。村里的银行网点、生活超市、餐馆饭店、电品大卖场样样齐全。村里的便民服务中心24小时不打烊。

在裴寨新村,看不到一根电线杆、看不到横七竖八的各种线路,管网全部走地下。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分类箱、家家户户的抽水马桶、遍布全村的8个公共冲水式卫生间,生活环境由内而外地干净整洁。村里还建起了16000平方米的草坪休闲广场,7000多平米的田心池公园,1万平方米的村内广场,全村区域面积1506亩,绿化率达到61%,现在的裴寨村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裴寨村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净化活动,实行人居环境网格化管理,8名党员带领20名群众分工包片,村内环境整洁如新。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58盏,背街小巷加装摄像头,实现监控全覆盖。组建36人的应急救援队,储备10万元的应急救援物资,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为全村乡亲们撑起安全伞。

裴寨村让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治理,推行“情德法”融合治村理念,探索出“十条”乡村治理的基本做法,实行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让全村人都参与,大家的事儿大家议、大家办,让群众的心里话有处说、牢骚话有人听、烦心事有人管,小事不出村、急事不过夜,实现乡村治理的无缝对接。

制定《村规民约》,建起了可同时容纳400人就餐的红白理事会大厅,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定下标准,每桌不能超过二百块钱。党员带头做表率,以党内的清风正气推动乡风文明全面提升,乡亲们少了攀比浪费,多了和谐幸福。

村里还建起了家风馆、道德模范文化墙,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身边的榜样”,让乡亲们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大家拼的是勤劳致富,比的是文明和谐,十多年来,没有一个调解户,没有一个上访户,没有一起治安案件,村里的“民事调解员”也下岗了。

整合全村图书资源,依托习书堂拓展创办了辉县市图书馆裴寨分馆,让农村群众尤其是山里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免费读书学习,感受书香气息。“裴寨社区及周边乡镇,包括新乡市区和卫辉市的小朋友都跑到裴寨村阅读学习。再过十年、二十年,看看裴寨的下一代,我们更有底气,更有信心。”裴春亮自豪地说道。

通过多年努力,裴寨村逐步形成了集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情怀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先后被评为“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现场教学点”、“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新乡市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调研及参观学习的研学团队达9万人次。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裴春亮表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立足裴寨村实际,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将“红薯革命”进行到底,以现代工业理念、项目为王的思维,以“事上见”的奋进姿态,在“干”字上见真章,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带动家乡太行山区山上山下15万父老乡亲走好新时代的共同富裕路,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裴寨模式”。(马义恒 梁瀚奇)

编辑:林辉  审核 :阎乃川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