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政协委员赵兵:建设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 提升区域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

2024年02月06日14:3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70%规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到2035年,规上制造业企业要全面普及数字化和网络化。

“当前,中、高端产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升级的‘卡脖子’问题。”对此,洛阳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赵兵认为,产业升级的关键,不是单单运用一些新技术就能解决企业的问题,必须要有升级版的人力资源结构与之适应。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人才供给结构

2021年,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制定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同年3月,工信部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发布了《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报告预测到2025年,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总量约为1500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需求量约为380万人,人员缺口近100万人,人才结构匹配产业发展至少还需要5-10年。

“洛阳是全国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赵兵介绍,全市工业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1491亿元增长到“十三五”末的1854.9亿元,年均增长7.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稳居全省制造业发展第一梯队。

据了解,洛阳市确定的“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目前,洛阳共有高等教育学校11所,每年毕业生60632人,招生71313人,在校生197669人,教职工10483人。“洛阳的人才储备和教育实力基础雄厚。”赵兵表示,根据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产教融合型公共实训基地载体建设,着力构建基于产业场景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区域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对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建设区域人才高地意义重大。

加快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将产教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

2023年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重点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长期贷款三类资金渠道接续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试点。

经过深入走访调研,并结合相关政策,围绕加快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赵兵提出如下建议——

贯彻落实国家产教融合发展战略,系统规划“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创新中心+产业园区”多元融合生态体系,深入贯通科技生产力、人才竞争力和创新动力之间的联系,实现跨领域、跨产业、跨教育的资源整合和优化,着力打造兼具技术研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业服务、国际交流等多种功能的协同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综合体。

按照省级公共实训基地的规模进行规划,建筑面积不低于15000平方米,至少承担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不少于15个专业(职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任务,年度培训承载能力不少于10000人次,广泛应用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发挥“产教融合、科技赋能、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产业场景、产业需求、产业标准、产业师资资源,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立 “人才资本银行”服务平台,服务“中-高-本-硕”各类型院校和不同规模企业,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做好人才储备和岗位匹配,助力人才、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产教融合运营基金,克服公共实训基地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问题。运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公益类项目,如学徒培养、员工培训、课题研究和技术创新等,以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基地的运营管理模式,成立独立的运营公司,组建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服务效益,力争将基地建设成为服务精准、运作规范、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在充分保障社会性、公益性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运营积极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梁洋洋)

编辑:林辉  审核 :阎乃川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