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近期来,为打造“书香检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检察文化品位,伊川县人民检察院在官方微信推出“一叶书香”栏目,展示检察干警的文学素养。本期辑录第一检察部员额检察官翟海欧的读后感《焦虑的人》。
□翟海欧
“早晨一睁开眼,各种‘别忘了’和‘记住了’就如同雪崩,排山倒海而来,我们没有时间思考和呼吸,只能在‘雪堆’里挖出一条活路,而第二天又会出现新的一堆。我们偶尔也会环顾四周,比如在工作场所、家长会或者马路上,惊恐地发现其他人似乎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是唯一需要假装的人。”
这段话出自最近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焦虑的人》,第一次读的时候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因为这种场景太熟悉了,那种被环境、被工作、被生活裹挟前进的忙碌感和一回头四下无人的茫然无措让人感同身受。焦虑似乎成了大家的通病,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如何应对焦虑,每个人的做法也各不相同。
《焦虑的人》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所写的一本小说。巴克曼是我今年读了最多书的作者,他的小说有种魔力,从小人物着手,从日常的描述让你产生深深的共鸣。从《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到《外婆的道歉信》再到《清单人生》,每一部的着力点都不同,但每一部都是精品。《焦虑的人》描述的是一个银行抢劫犯抢劫未遂后,为了躲避抓捕进入了一间公寓,而那间公寓内当天由房产中介带领了几家人正在看房。从抢劫到挟持人质再到释放人质,整个故事看似曲折离奇,实则是一段互相救赎的过程。每个出场人物都形象饱满,有新婚夫妇的迷茫、有中年退休人的失落、有丧偶老人的孤独、有睡眠障碍者的困惑、有警察父子的迥异等等。巴克曼通过对话、细节、情绪等对每个人物进行了刻画,而每个人的焦虑也在这中间一一浮现。
以抢劫犯这个人物来说,39岁,拿着一把玩具枪跑到一家无现金银行去抢劫6500克朗,没有任何事前准备和事后逃跑计划,听起来就让人觉得不靠谱。说到这,你脑海中浮现的形象是男人还是女人?从小说开始,查案件的警察甚至包括大部分读者都会陷入这种错误,想当然觉得持枪的劫匪必然是男性。而作者直到最后才揭晓了这个谜题,这是一个为争夺女儿抚养权,又付不起房租的女人。
在这个公寓里的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自己搏斗。与自己和解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得心应手。
有的人困于过去,就像书中的扎拉。她在十年来始终带着因金融危机跳桥自杀的男子写给她的信,她始终不敢打开,无法从愧疚感中解脱,因而患上了睡眠障碍。事实上,那封信上就只有五个字“不是你的错”。直到这次劫持人质事件,她才从过去这个牢笼脱困。
有的人困于改变,就像书中非自愿退休的罗杰。工作给人带来的成就感越高,离开它的失落感就越强。改变对很多人而言,不仅是对现在的被剥夺感,更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罗杰以为离开工作就不被需要了,为此郁郁寡欢。在作为人质的过程中,罗杰和妻子安娜才敞开心扉,明白彼此对对方的关心,缓和了夫妻关系。
有的人则困于自己,就像书中的吉姆。他因为没能就下跳桥自杀的男人,而给自己更多的内疚感。他长大成为一名警察也是出于内心极强的责任感。但与父亲的隔阂,对自己的严苛,让他的焦虑水平直线上升。书的最后,扎拉给了他希望,一个他曾救下的少女的联系方式。也许,他需要通过这些事这些人来自我说服,相信自己并不仅仅是昨天所犯下的一切错误的总和,也是所有自身选择的总和,以及未来每一个明天的总和。
小的时候,我们渴望长大,自己决定一切,可是一旦长大,就会意识到,“做决定”是成年人所要面对的最可怕的任务,因为很容易走向失败的边缘。作者在小说中将成年人的无奈描写得淋漓尽致。就像我一开始摘抄的那段话一样,大部分人都没有计划,只是尽力熬过每一天,因为明天又会从头来过。这也许就是我们总是在焦虑的原因之一。
但是焦虑并不全是坏事,就像公寓里互相救赎的陌生人一样,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一个自我认知、自我觉醒的时机。正如书中所引用的马丁·路德的名言“即使我知道世界明天就会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一颗小苹果树。”无论遇到什么事,总要有勇气直面生活。这棵小苹果树,是希望,是选择,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