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县王集乡中心学校:用实践基地“小教育” 谋五育融合“大教育”

2025年01月07日15:2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近年来,夏邑县王集乡中心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号召,大力践行新时代劳动精神,以创新为翼,以实践为基,将昔日闲置的校舍巧妙转变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劳动研学基地。这一举措不仅盘活了教育资源,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劳动、勇于探索的种子。基地先后获评“商丘市非遗文化传承示范校”“夏邑县优秀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夏邑县中医药文化传承特色学校”等10余项市县荣誉。

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制度保障。成立由校长李高杰亲自挂帅的王集乡中心学校劳动研学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涵盖教务、总务、德育及各中小学校骨干教师,将劳动实践教育纳入各校目标考核,全乡教育系统形成了上下联动、重点发力、齐抓共管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明确“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建设目标,聚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建立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阶段性总结与调整,不断优化、完善建设方案,确保劳动研学基地精准对接教育需求,真正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研学中进步。

创新变废为宝,激活劳育潜能。面对闲置校舍这一“沉睡资源”,王集乡中心学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资金短缺的问题,筹资5万余元,并通过废品再利用、校企合作、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设施设备对校舍进行改造升级。同时,依托周边农业、科技、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优势,结合本乡自然生态与文化特色,在保留校舍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富有新意的改造,创造性唤醒基地内每一寸空间,设置三大区域,强化五育融合,推动全乡劳动实践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红绿蓝三大区域”即涵盖红色记忆馆、英雄事迹馆、革命展览馆的“红色区域”;涵盖蔬菜种植区、果树认领区、农耕文化展示区的“绿色区域”;涵盖科普实验室、蓝天工作室、创意工坊的“蓝色区域”)。

科学开设课程,突出寓教于乐。王集乡中心学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打造农耕文化体验课堂、科学小实验探究课堂、手工艺制作课堂等举措,构建涵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非遗文化、科技创新、绿色种植(养殖)、跨学科研学于一体的劳动教育“六大”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知识、体验乐趣。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劳动研学基地以“赓续红色血脉”为主线,开设“小小农夫”、智慧农业、科学种植10余个社团课程。

强化五育融合,擦靓研学品牌。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模式,开展“劳动+历史”“劳动+农业”活动,与孔祖文化研究院联合挂牌“孔祖乡情博物馆”,收集清末以来豫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具、家具90余件,生动展现百余年的变迁和发展,并通过师生互动、专家授课等形式,引领学生参与农作物种植、收割全过程,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品质,让劳动教育不再单调乏味。同时,广泛开展“劳动+语文”“劳动+数学”“劳动+科学”“劳动+艺术”等活动,促进学科融合,赋能五育并举,走出劳动育人新路径,促进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身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丰富工作方式,形成育人合力。发挥专家引领作用,实行“讲师+培养对象”培训模式,辐射带动全乡教师劳育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基地共有相关领域专家50余名,培训对象200余名。依托课后延时服务,邀请能工巧匠、名家艺人、志愿者定期到基地授课,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参与的“3+X”劳育课程体系。同时,积极协调科协、农业农村、文化等部门,以新时代劳动精神为指引,广泛开展“六小”“五一”系列活动(“六小”即小论文、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种植、小调查;“五一”即看一部影片、做一件作品、办一份画报、读一本好书、观一次展览),评选一批优秀作品,表扬一批先进学生,形成示范效应,积极营造“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社会新风尚。同时,与有关部门一道,不断凝聚劳动实践多方协同育人强大合力,加快推进全乡劳动教育高效化、趣味化、本地化、特色化。

上阶段,王集乡中心学校通过闲置校舍的华丽转身,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交流和实践平台,更为新时代夏邑劳动教育的探索提供了有效参考。下一步,该校将持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让劳动之花在每个孩子心中绚丽绽放。(薛小磊 毛刚)

编辑:林辉  审核 :孙振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