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省两会期间,省委提出的“四高四争先”战略谋划,立足我省实际,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举措。当此重要节点,正在奋力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南阳,如何用实践作出具体回应?
“西峡经验”“内乡模式”“邓州实践”“南召路径”“唐河做法”等成为南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亮眼词汇。本报记者一一剖析相关县市具体经验,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试读来自基层的相关努力。
本期关注“西峡经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王娟 通讯员 刘禾 刘剑飞
在2025年1月省两会上,河南作出了“四高四争先”的战略部署。2月份召开的南阳市两会,南阳市提出了副中心城市建设突破蝶变之年的发展目标。
在2025年南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西峡经验”作为专有名词首次亮相,引发了南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充分肯定了西峡作为工业发展领跑者,在南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彰显了西峡在建强副中心夯实县域经济基石中的竞进担当。西峡,究竟以怎样的智慧与拼搏,铸造了“西峡经验”?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核心力量?让我们循着发展的路径,深入探寻。
工业企业,经济发展“硬脊梁”
“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长期致力于发展壮大本土企业和优势产业,培育形成了一批优秀企业家和大个头企业,构筑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撑。”这是今年南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对“西峡经验”的注解。
2024年,西峡全县生产总值345.3亿元,增长8.1%,增速居全市第一,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3.1个、3个、2.6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工业税收、工业增值税等指标总量保持全市第一,工业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可见一斑。
回溯西峡经济发展历程,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历经“宛药长征”,发展成为“七位一体”的企业集群;龙成集团从村办小厂披荆斩棘,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西保集团从手工作坊做起,成为全球最大的“冶材超级市场”……工业企业崛起的背后凝聚着西峡人的拼搏进取,更得益于西峡县委、县政府“工业立县、兴工强县”的发展理念。
“西峡工业走到今天,有企业自身的努力,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对工业发展持续稳定的支持,这是我们发展壮大的最大底气。”西保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伟锋说。
冶金辅料产业是西峡传统工业的根基,全县曾有大小冶辅企业300多家,也曾一度出现产品重复、竞相压价的问题。为推动冶辅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西峡县一方面育龙头、树标杆,另一方面抓转型、促升级,成立行业协会,出台激励政策,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方向,扶持相关企业向其他领域转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龙成集团就是其中成功转型的代表。2000年以后,龙成冶材向结晶器铜板、特钢、煤清洁利用转型,带动龙成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而冶金材料产业上,最终形成了以西保集团、通宇集团为代表,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冶金新材料产业集群。2024年,西峡特钢新材料产业入选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不论县委班子如何调整,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西峡始终锚定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县目标不动摇,聚焦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聚力做大本土企业、做强优势产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方向不变、始终如一,这是西峡工业能够不断前进、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
回车镇作为西峡县的工业重镇,是“西峡经验”培育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见证者。2024年,回车镇新增规上企业6家,总数达到38家,其中工业企业24家,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一家,规上工业生产总值完成190亿元。镇党委书记李春锋对“西峡经验”有着深刻体会和认识。他认为,回车镇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县里的梯次培育机制。一直以来,西峡县立足本土企业和优势产业,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民营企业培育计划,形成了“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筑基的骨干企业集群,为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如李春锋所言,西峡始终将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压舱石、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坚定不移地做强工业、支持企业,在产业转型的浪潮里,全力推动产业链向高攀升、向智转型、向绿升级、向新进军,不断延链强链补链,构建起以特钢、新材料、汽车零部件、中药制药及绿色食品四大百亿级集群为主,新能源和新兴矿产材料两个新兴产业为辅的“四主两辅”产业格局,培育出龙成、宛药、西保三大百亿级企业,为区域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精神力量,驱动发展高质量
深刻剖析“西峡经验”,会发现背后蕴藏的精神密码,那就是“厚德包容、实干担当、创新创业、永争一流”,这是“西峡经验”产生的根源,也是推动西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西峡县委书记马俊说,“西峡人的精神基因,是崛起的引擎,引领我们在建强副中心的征程中奋勇争先。”
——厚德包容是西峡人的本色,构筑了开放蓬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西峡地处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独特的地域品质。长期以来,西峡人民保持着忠厚善良的处世原则,待人真诚,为人实在,热情淳朴,以心交心,在社会交往中,总能赢得外地人的尊重和信任。这也是西峡吸引外地客商来投资兴业的重要原因。
除了民风淳朴,厚德包容还体现在西峡本地企业互助互利、抱团取暖的发展过程中。2001年,宛西制药为原西峡县汽车水泵厂担保贷款3000万元,帮助这个步履维艰的企业获得新生,发展成为西峡第一家上市公司,2024年,该企业产值突破47亿元。宛西制药还带出了飞龙铸造、张仲景大药房公司、张仲景山茱萸公司等企业方阵。
——实干担当是西峡干部的干事作风,构建了务实高效、亲清有序的营商环境。“为官避事平生耻”,已经成为西峡干部刻印在心的干事准则,时刻提醒着每一名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全县党员干部勇担重任,直面挑战,敢于担当,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西峡的政务服务很不错,主动、高效、务实,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坚强后盾,这点我深有感触,我们这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随叫随到,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给了我们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南阳汉冶特钢炼钢厂四号机项目经理许春说。针对用地难、用电难、运输难、融资难等问题,县政府成立工作专班,高位推进,镇村干部全力以赴,职能部门领题破题,行业骨干下沉服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破解思想禁锢,用活用足政策,合力攻坚,协调推进。
——创新创业是西峡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催生了敢闯敢拼、追新逐高的发展环境。西峡“路通秦晋,水达吴楚”,“山产百货风行,千里万商云集”,自古就有经商创业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峡便经历了工业启蒙,建起了发电厂、猎枪厂、云母厂。20世纪80年代,一些企业受市场冲击,举步维艰,处在倒闭破产边缘。以孙耀志、李书成、朱书成、程武超等为代表的西峡企业家挺身而出,大胆改制,救活了企业,带动了产业,稳定了就业,铸就了令人瞩目的西峡企业家精神。
在仲景宛西制药的品牌展馆内,一幅幅老照片记录着企业发展历程,展现着以孙耀志为首的老一辈宛药人栉风沐雨的奋斗足迹。在他的带领下,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书写了艰苦创业的奋斗传奇。如今,在董事长兼总经理孙锋的带领下,企业版图不断扩大。
和仲景宛西制药一样,在龙成、西保、劲派、众德等西峡企业的发展史上,创新创业的精神一直都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西峡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
“西峡企业家不甘人后、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突破,研发特色产品,开拓新兴市场,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是西峡企业家的精神。”西峡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曹闯告诉记者。
永争一流是西峡人的价值追求,由此营造出了不断突破、拼抢争先的干事环境。“永争一流,就是永远都要走在前列,我们提出了不是第一就是落后的工作要求,就是要求各项工作都要争第一、创唯一。”西峡县县长杨明雪说,永争一流是目标,也是要求,点燃了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激情。各级干部主动对标先进,向高的攀、和快的比、与强的赛,不断提升“当面领任务、转身抓落实、过程要反馈、凡事皆有果”的刚性执行力,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典型经验和荣誉。
“西峡经验”并不局限于工业一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该县坚持以绿色为本、产业为基,发挥特色优势,走出一条“片区联动、组团发展、城乡融合”的山区“千万工程”新路子,被誉为“千万工程”的西峡实践,并入选全省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在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西峡县探索推出的党委主导、部门联动、常态长效的“警司访+”矛盾纠纷协调化解机制让乡镇(街道)成为基层矛盾纠纷的“终点站”,交出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西峡答卷;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利用独特的自然禀赋和文化资源优势,运用“旅游+”思维,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整合提升、全域景区”的“全域旅游”西峡路径……
这些西峡的实践经验在不同领域遍地开花,有力带动了西峡高质量发展,全县经济发展稳进向好,各项事业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保持全市第一。2024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33亿元,税收完成15.16亿元,均居南阳市第一位,是南阳唯一人均GDP突破7万元的县。
“新起点上,我们将围绕省委‘四高四争先’,按照市委‘五聚五提’总要求,紧扣‘建强副中心、西峡当先锋’总目标,励精图治,干事创业,加快向千亿级工业强县迈进,为民富县强、幸福西峡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为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西峡县委书记马俊说。
记者手记
“西峡经验”启示录
循着西峡发展的足迹,便能洞察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为其他地区提供明晰可行的发展思路。
坚持久久为功,保持接续发展定力。多年来,历届西峡县委、县政府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注重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谋划发展,确保产业发展目标、各项政策措施得以连续实施和深入推进。这种持续的推进和稳定的环境,就像一股不竭的溪流,滋养着县域经济的每一寸肌理,形成了稳定“不折腾”的发展环境。
涵养城市精神,凝聚强劲发展动力。城市精神是文化软实力,也是发展硬支撑。西峡县深刻认识到城市精神对发展的引领作用,高度重视城市精神的涵养和培育,塑造了城市品格,提升了治理效能,激发了创新活力,增强了文化自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把握功能定位,激发绿色转型活力。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面对水质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西峡县委、县政府积极求新求变,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路子。围绕经济生态化,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坚持以创新求突破,大力推进工艺革新和技术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带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围绕生态经济化,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林果等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出境水质稳定达标,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山清水秀、宜居宜业、欣欣向荣的和美乡村不断涌现,“水墨龙乡、生态西峡”的名片更加亮丽。
聚焦均衡发展,提升县域综合实力。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多年来,西峡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产业和就业两手抓,千方百计促进群众增收,增强县域实力,有力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这就是“民富县强、幸福西峡”工作主线的底层逻辑。围绕三次产业均衡发展,西峡县培育了“菌果药”三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以特钢、新材料、汽车零部件和中药制药及绿色食品为主导的四大百亿级工业产业集群,以恐龙园和老界岭两家5A级景区为龙头的文旅产业,构建起明晰的产业体系。着眼城乡均衡发展,一手抓城市更新提质,一手抓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三块金字招牌,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入选农业农村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44元,高出全市4017元。围绕经济与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每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让城乡居民享受到优质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