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范县为残障群体就业“搭桥铺路”

2025年03月27日14:00

来源:经济日报

  3月20日,在位于河南省范县白衣阁镇的濮阳市万山清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獭兔养殖基地,来自高马头镇大丁庄的残障人士丁华国和同是残障人士的妻子正满心欢喜地把两组18只獭兔装车,还不时向旁边技术人员请教一些养殖细节,生怕“亏待”了这些宝贝。

  啥事让他这么高兴?原来他刚参加完县残联组织的“獭兔养殖技术培训班”,随后就来到獭兔养殖基地免费领取獭兔,准备拉回家自养。“我和俺媳妇都是肢体残疾,出去打工不方便,又没啥技术,自己在家养这个獭兔不错,不用投入什么本钱,政府帮我们铺了一条挣钱的门路!”丁华国说。

  据了解,獭兔养殖是范县面对全县有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士实施了近10年的一项促就业、帮增收的项目。除了獭兔养殖,还有小尾寒羊养殖、稻草绳加工、苗木种植、信息推广等四大帮扶项目,由县残联负责组织实施,全县5家省级残障人士农村就业帮扶基地提供技术、设备、物资支持,仅今年以来就有260名残障人士受益。

  范县残联教就部部长徐兴光介绍:“今年我们已举办了5期不同项目的技术培训和物料发放,很受欢迎。参加獭兔养殖培训的就有58人,可以选择自养或代养(不具备养殖条件或技术),自养的每人可申领8只母兔、1只公兔,代养的由养殖基地负责养殖,残障群众年底可享受800元的分红。这种帮扶项目参与度高、受益快,残障群众满意度非常高。”

  项目实施效果咋样?范水办寇庄村58岁残障人士王建岭给出了答案:“昨天刚卖了90多只成年兔子,目前市场价是5元多1斤,卖了4000多元,家里还有200多只。”

  王建岭和妻子王秀芝都是肢体残障人士,2022年通过县残联申请了9只獭兔,经过夫妻努力经营,目前发展到有64平方米兔舍、日常养二三百只兔子的规模,成了残障群众养殖圈的“小明星”。他们还申请了1只小尾寒羊养殖,目前已有10多只在养。“兔子平均每月能卖2000多元,光兔子年收入2万多元。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每斤兔子能卖到9元左右,我计划今年再扩大点规模。另外,去年10只羊卖了1.5万多元,再加上种的10亩地,我们的日子不差。”王建岭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残障人士是就业困难群体,针对这一特殊群体,范县通过创建辅助性就业基地、“访企拓岗”、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系列帮扶政策,不断扩大就业范围和渠道、提升就业数量和质量,今年以来年已协助56名残障人士到本地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

  盲人王凤帅就是典型的创业代表。早在2005年,他通过残联帮助到郑州学习盲人按摩技术后,经过在社会上实习、打工再深造,2010年开店创业至今,目前店里日均能维持20人左右的客流量,同时还带动4名盲人在此就业,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可喜的是他还在一次残联组织的培训上认识了同是盲人的付丽丽,二人情投意合组建家庭,并有了一个健康的孩子。“无论是门店装修,还是工商登记啥的,只要有困难县残联的人都给帮忙,我们能有现在的成就非常感谢政府的帮助和关心。不但自己能挣钱了,这些年还带动了20名盲人兄弟姐妹就业、创业,我们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了。”王凤帅说。

  近年来,为推动残障人士充分就业创业,范县不断完善残障人士就业创业政策,依托7家残障人士就业帮扶基地、辅助性就业基地,1家残障人士电商直播基地,18家有助残就业岗需求的企业,13家盲人按摩机构,开展残障人士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2300余人次,举办专场招聘会6场,助力1800余名残障人士实现就业创业,不仅使残障群体实现家庭稳定增收,更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一步,我们将秉持‘优质服务日常化、常态化、精准化’理念,通过丰富技能培训、扩大岗位供给、激发内生动力,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注入更广泛的力量,着力解决残障群体最现实、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帮助他们通过生产劳动积极融入社会,使他们增收门路更多、就业出路更广,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徐兴光说。

编辑:林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