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朋友借钱不还,两人反目成仇还闹上法庭!高某和吴某就因5000元借款从好友变成“仇人”,调解员“情理法”并用,让这场纠纷有了温暖结局。
据了解,吴某先后以生活困难、外出要账为由,分两次向高某借款5000元。到了约定的还钱时间,吴某却玩起“失踪”。独自带娃的高某生活也不易,多次催款后反被指责“威胁”,一气之下将好友告上法庭。
借款不还,反目成仇
该案件委派中牟新区雁鸣湖镇调解员刘垚进行调解,调解员深入了解后发现,两人曾关系要好,并互相帮衬过。这次吴某车祸住院期间,高某仍追着要钱,让他觉得“好心被辜负”;而高某也委屈:“我自己都不宽裕,借钱是念着旧情,咋就成了恶人?”双方就在这样的负面情绪里责怪着对方,始终不能原谅对方,以至于闹到诉讼的地步。
换位思考,体谅彼此不易
面对双方“不见面”的抵触,调解员刘垚线上两头劝。一边关心被告伤情,点破“人家带娃还肯借钱,是多么信任你”,使其打开心结;另一边劝原告体谅被告的意外状况。经过多次线上调解,案件迎来了转机——原本坚持“没钱还”的吴某,主动提出“一个月内还清”,并为自己之前的行为向高某做出解释并诚挚道歉。
在这起案件里,调解员刘垚秉持“以调为先、以调促和”的原则,既向当事人讲清“欠债还钱”的法理,又说透“体谅朋友难处”的人情世故,通过“法、理、情”的结合,推动纠纷源头化解,彰显了中牟法院多元解纷机制下矛盾调处的柔性力量与制度效能。
调解员在此提醒大家:
一、借贷需规范,白纸黑字是保障。无论关系亲疏,借款时务必签订书面协议,留存书面凭证,避免因“抹不开面子”埋下隐患。
二、量力而行,理性借款。出借前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不超出能力范围借贷。
三、还款讲诚信,沟通是关键。若遇还款困难,应主动沟通协商,莫让一时困境演变成矛盾冲突。(刘朦 弓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