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烟草公司建技术中心请博士?助力烟农增收

2017年08月08日00:00

来源:大河网

  田间查看

  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大河网讯 2015年,平顶山市烟草公司在远离市区的郏县李口镇白龙庙村附近建设市烟叶生产技术中心,在建设的同时,有一批研究生来到了这里。

  研究生落户农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一下子来了13位研究生,其中还有两位博士,在全省也不多见。

  如今,两年过去了,他们在农村工作生活得如何?

  在履职担责中彰显风采

  这批研究生来自全国多所院校,有西安交通大学农学博士徐放达、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博士常栋、浙江大学农学硕士毛娟、郑州烟草研究院工学硕士张世敏等。

  平顶山市烟草公司生产科副科长李海江说:“2013年暑假,常栋还在读博士期间来平顶山做烟草研究实验,我们就相中了他。因为之前也来过实习的大学生,新鲜劲儿一过,就容易开小差。常栋这孩子,做事认真,在田间地头待了一个多月,最后研究成果一部分还写在了他的博士论文里。”

  “在这里实习与在这里工作完全是两码事。”常栋笑着说,“平顶山是烟叶大区,烟叶生产和收购量都居全省前列,还有数以千计的烟农以种烟为生,我一个‘小年轻’,要是不做出点成绩,那真是对不住学校,对不住行业,对不住乡亲。”

  他们来技术中心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钾降氯,减少含氯化肥使用量。然而烟农们却不太支持。

  “含氯化肥便宜,效果也不错,烟叶用了长得大,产量高。突然不让用了,我们都不理解。”白龙庙村烟农王付岭说。

  “烟叶中氯离子含量过高,会造成烟叶燃烧性差,烟味儿变劣,甚至会造成烟支绝火,大大降低工业可用性。”常栋说。

  于是,他们开始在试验田中开展提钾降氯的实验。先是根据试验田测土化验结果,结合前茬、地力、品种特性,制订分户、分地块的差异化施肥方案,控制氮肥用量,提高钾肥、有机肥用量,注重微量元素的施用,做到平衡施肥,实现烟株营养均衡,优质适产。结果,当年试验田烟叶品质有了质的提高,上等烟比例远远高于普通烟田,承包试验田的烟农获得了很高的效益。

  王付岭起初还有些不信,可看到效益这么显著,不得不承认,还真得佩服这群“小年轻”。

  在夯实基础中砥砺前行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在村子附近的技术中心能做些什么?技术中心的研究生们能干些什么?烟草公司、工业企业、烟农能得到什么?这是摆在技术中心面前的必答题。

  “提钾降氯、绿色防控、土壤保育、浓香型烟叶恢复发展、上六片浓香型高端原料开发,这些都是技术中心近两年在做,有些还在持续开展的课题。”徐放达说。

  “像土壤保育、提钾降氯,这些都是烟叶生产过程中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先把土壤治理好,把土壤中的氯离子尽量降低,烟叶生长出来各项指标才会符合工业需求。”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硕士王晓强说。

  “有些实验需要用一整个生长周期来采集样品。”“基于‘上六片’豫浓香高端原料定向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负责人之一、病理学硕士张凯说,“我们需要每周到每块试验田采集5~8株样品,这样的试验田一共有10个,分布在郏县的各个乡镇。清早五六点出发,每天采集回来基本上都已经下午五六点了,还需要连夜清洗、处理、杀青。”

  “科研在前,实施在后。其实每一项科学研究,都是为后期项目实施打的基础。我们只有把科研项目研究透了,做扎实了,形成完整的科研成果,这样才算对行业负责、对烟农负责。”常栋说。

  “其实我们刚来技术中心的时候,很不理解。一个科研单位,为什么要建在远离城市的农村。现在我们明白了,只有建在这里,我们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成本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假如在市里,想到试验田取个样品,路上开车的时间比取样的时间都长。”烟草学硕士许跃奇说,“其实,年轻人吃点苦挺好!”

  在典型引领中照亮初心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在技术中心,每名研究人员都是一个标杆。

  短短两年的时间,平顶山市烟叶生产技术中心累计开展科研实验项目65项,其中承担国家烟草专卖局实验项目8项,获得授权专利14项,发表论文15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

  2017年6月,常栋入选全国烟草行业青年托举人才工程。

  “从最初的‘被质疑’到现在的‘被称赞’,两年多时间,他们一路走来,有艰辛更有收获。”平顶山市烟草公司副经理顾建国说。

  如今,当年的天之骄子,村民嘴里的高材生,早已习惯了农村的生活。

  “我们早就把他们当成我们村的人了。”白龙庙村村民李广立说。

  “今年,常栋承担了国家烟草专卖局《聚焦品质性状的烟草全基因组模块评价技术平台构建》品种试验,这个试验的其中一项,需要测量烟叶的光合速率。而这个测定,需要每天在正午太阳光最强,而且无云、无风的环境下才能准确采集。”说到这,技术中心个子最高的张凯也激动起来,“这天儿,室外温度将近40摄氏度,扛着光合仪,举着测试表,在烟田里一蹲就是15~30分钟,晒得人都能脱层皮。”

  “博士都这么拼,我们更得撸起袖子加油干,向他们看齐了。”技术中心的何晓冰说。

  “晓冰也是我们这里的女汉子,今年承担烟蚜茧蜂实验项目,穿着白大褂,在大棚里一待就是一天。”常栋笑着说。

  技术中心的这群年轻人,建了一个微信群,名字叫“时光逆流成河”。

  “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还会选择到这里,能在这片沃土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正是我的理想。”常栋看着长势喜人的烟叶,踌躇满志地说。(蔡长伟 李炜


编辑:张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