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应天书院与应天府文化,是商丘古都城文化重要的辉煌篇章,堪称中华文化的一座高峰。图为应天书院一角。本报记者邢栋摄
一、应天书院,何以得名?
应天书院,全称应天府书院。应天,名字是怎么来的?
商丘的曾用名——应天府,通俗的讲,曾是一座像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华盛顿、中山、秦皇岛等一样,以帝王或开国领袖之名所命名的城市。
应天府,北宋之前叫宋州。应天之名,来自宋太祖赵匡胤的尊号。
后周时,设宣武军于宋州(今商丘),后改归德军。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继位的周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登基即位,因其藩镇在“宋州”,遂以“宋”为国号,建立宋朝。又因五德终始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宋州为大火星房心分野之地,故宋朝又自称“火宋”“炎宋”。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因赵匡胤曾于乾德元年(963年)受群臣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宋州为艺祖(赵匡胤)龙兴之地,遂将宋州升格为应天府,仍为京东路路治,后为京东西路路治。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设置京东路,管辖:应天府、袭庆府、兴仁府、东平府、济南府五个府;徐州、济州、单州、濮州、拱州、青州、密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十二个州;广济军、淮阳军两个军。合计八十一县。熙宁七年(1074年),京东路被拆分为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属山东),京东西路治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京东西路包括四府:应天府(南京)、袭庆府(兖州)、兴仁府(曹州)、东平府(郓州);五州徐州、济州、单州、濮州、拱州以及广济军,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北部,山东省的中西部,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小部等。应天府治宋城县,共辖七县:宋城、宁陵、柘城、谷熟、下邑、虞城、楚丘。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应天府为南京,成为陪都,宋真宗亲自驾临应天府,主持隆重的授命仪式,改圣祖殿为鸿庆宫,并赐宴三日,又下旨修建归德殿,接着规划京城和宫城。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赵构于应天府南京城南门外幸山筑“中兴坛”。五月初一,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即皇帝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商丘,历为名都大邑,是一座建制齐全、沿革连续、文脉相承、底蕴丰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都文化、圣人文化交相辉映,记者认为,其连接点是商丘古都城。商丘古都城不是一座城,而是包括商都南亳、宋国故城、梁国都城、宋朝南京应天府城及现存的明清归德府城在内的传承数千年历史的数座古都、古城的集成体。
应天书院与应天府文化,是商丘古都城文化一个重要的辉煌篇章!
二、应天书院,何以产生?
应天书院,在北宋前后的中原商丘产生,应该有两个主要的前提条件:一是圣人文化与儒家思想;二是科举制度与学院兴起。
探讨中华圣人文化,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圣人?
圣人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概念。《资治通鉴》中论及:“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在先秦,圣人一词非儒家专有,圣人的介定经常出现在诸子百家之书籍。商汤王、周武王等古代圣明的君王以及孔、孟等后世道德高尚及学术造诣高深者,皆称圣人。
圣人文化与商丘素有渊源。
商丘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宋国,是“中华圣人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四大学派皆出自于宋国。诸子百家中,老子、庄子、墨子的故里,以及孔子的祖居之地,均在商丘附近。中华圣人文化,源自商文明和商丘。商丘产生了“中华圣人文化圈”,是圣人之都,也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丘地域文化——商宋文化。商丘是商文明之源。商丘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人商业的发源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丘,可称之为商文明与中华圣人文化传承之圣城,也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圣城之一。
书院的兴起,伴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正式诞生于隋朝,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李世民曾言:“天下才士尽入我彀矣!”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在于通经致用。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南、北宋320年,总共开科118次,取进士2万人以上。
三、应天书院,是个什么学校?
应天书院,是一所由私学进阶为大宋第一书院的牛校,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私学。应天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936—947年)。唐朝覆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应天府书院的前身——睢阳学舍由此而生。当时有商丘人杨悫乐于教育,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创办睢阳学舍,聚众讲学。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培养出诸如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等后来都成为台阁重臣的著名人物。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曾一度关闭。
第二阶段:府学。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邑民富人曹诚,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300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曹诚为助教,建立了书院。“博延众生,讲习甚盛”,愿以学舍入官,真宗皇帝大为嘉叹,“面可其奏”,下诏表彰,端明殿学士盛度“文其记”,前参知政事陈尧佐“题其榜”,赐名“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宋会要》里载有1009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对书院赐额的这份诏书。从此,应天书院取得了官学地位,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宋人有“州郡置学始此”之载。
第三阶段:国子监。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又升格为南京,为宋朝陪都之一。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丧母守制商丘,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应天书院。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应天书院曾经创下过有“七榜五十六”和“一榜双魁”的辉煌纪录,学子们“不远千里”“皆归之”,热闹一时。
四、应天书院,赵宋王朝和圣人文化孕育的中华文化高峰
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载:“天下庠序,视此而兴”。《九朝编年备要》载:“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元代赵孟瞓《义学记》载:“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先后有主盟北宋文坛的戚同文、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毕士安、王洙等人,“宋初三先生”之中的孙复、石介二人,“双状元兄弟”宋庠、宋祁,“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等,皆毕业于应天府书院。撇开论资排辈,单就开学术风气之先及荐拔人才而论,范仲淹的宋学开山地位也是当之无愧的。
一代圣贤范仲淹与应天府,恰如赵宋王朝与应天府一样,有着独特的情感和不解之缘——应天书院的苦读,造就了范仲淹,范仲淹的执教,振兴了应天书院;他在应天府的诗文创作,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他的夫人李氏,出身于应天府世家,其庞大的世系和家族成员的贤达,给予了孤寒的范仲淹温暖和无穷的力量;在应天府的交游,奠定了范仲淹的影响和地位,使他成为京东一带的文人领袖。
在应天府书院影响下,商丘人才辈出:如张方平、王尧臣、宋纁、沈鲤、侯执蒲、侯恪、侯恂、宋权、吕坤、杨东明、宋荦、汤斌、侯方域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出现在这里。以至于明代有“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之美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商丘中进士人数有170多人,占河南省当年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一。
中华传统文明最登峰造极的莫过于宋朝。宋朝,由于备受诟病的军事能力被国人冠上积弱的标签。宋朝,确实是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是继唐朝之后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的顶峰。
南京应天府,作为宋朝的重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之一,曾是北宋陪都,又是南宋开国之都。应天府,有全国最高学府之一南京国子监(应天府书院)。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应天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道、墨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墨子》《道德经》《春秋》等,“博涉百家九流之说”。
“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中的这两句话,几可作为应天书院的校训。
应天书院,繁荣于中华文化的繁盛期——北宋,根植于诞生中华圣人文化的商丘。应天书院与应天府文化,是商丘古都城文化重要的辉煌篇章,堪称中华文化的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