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根据《诗经》、《竹书纪年》、《山海经》、《史记》、《楚辞》等历史典籍,可以看出商丘的‘商’具有三重含义:一是商部族的商,二是商业的商,三是商朝的商。商丘是商部族的发源地,是商业的发源地,是商朝的发源地。
2004年,在商丘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中国·商丘与商业起源研讨会”成功举办。
2005年11月,商丘市委决定举办华商文化节,确定商丘是商业的发源地,王亥是商人的始祖。此时,“三商之源”这一概念虽未最终成形,但已呼之欲出。
2006年9月,出于华商文化节学术和礼品需要,《华商始祖王亥》、《三商之源——商丘》两本书先后出版,前者是一本连环画册,后者则是学术专著,在这本书中,第一次使用了“三商之源”的说法,“三商之源”概念就此横空出世。
2006年11月10日,商丘成功举办第一届“国际华商文化节”,拜谒华商始祖,传承中华商德。12月13日,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琼在《商丘日报》发表题为《三商之源的来源》的文章,进一步论证了商丘是“三商之源”。12月15日,新华网河南频道转发了这篇文章。后又经商丘学者的详细阐释和大力宣传,“三商之源”的概念开始为大家所接受,商丘作为“三商之源”的历史事实这才大白于天下。
玄鸟生商
——商丘是商族的发源地
李可亭说,“玄鸟生商”的传说有一个发展、演变、膨胀的过程。“玄鸟生商”的初始版本为《诗经》,其《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战国时代屈原所作的《楚辞》中,又有了新的变化。其《离骚》篇曰“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氏之女。”“凤凰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其《天问》曰“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嘉?”
这一传说到了秦汉时期,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史记·殷本纪》说:“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诗传》说:“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
以上文字记载,由简单到复杂,虽经不断增删演变,但在说到商王朝的始祖契是由玄鸟而生这一点上,却始终是一致的。
先商时期,部族与都邑的频繁迁徙是一个显著的现象。《尚书·盘庚下》云:“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又《尚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关于“八迁”之地望,唐以前的学者一直“不得其详”,孔颖达《尚书序》疏中,亦仅列出“四迁”:“契至成汤,十四世凡八迁国都者:《商颂》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云‘昭明居砥石’;《左传》称‘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见经传者,有此四迁,其余四迁,未详闻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与此说相同:“八迁之书,史唯见四。”到了清代,梁玉绳在其《史记志疑》中明确提出“八迁”的具体地点。王国维在梁玉绳的基础上,又重新作了考证,他在《说自契至成汤八迁》中指出商先公八迁的顺序是:契居蕃(山东滕县)、昭明居砥石(河北元氏县南槐河)、昭明又迁商丘(河南商丘)、相土迁东都(山东泰山下)、相土复居商丘、上甲微迁殷(河南安阳)、上甲微复归商丘、汤居亳(今商丘虞城谷熟集)。
上述的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在相土复归商至上甲微迁于殷之间,没有迁都的记载,只是在《山海经》和《竹书纪年》中提到王亥曾“托于有易”或“宾于有易”,这说明在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恒)期间,商先公仍居于商丘。通过对“八迁”地望的考察可知,商先公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会的地带;而且,先商民族虽然经历了8次迁徙,但其中的4次都与商丘有关,每次迁徙后都又回到了商丘。由此可见,商族由契至汤14世都是以商丘为根据地或主要经营地,然后不断向外拓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商丘为商族的发祥地。
永城王油坊遗址的发现,是商族发源于商丘的又一有力佐证。从发掘情况看,王油坊类型遗址堆积较厚,出土的文物为龙山文化晚期的石器、陶器、骨蚌器和角器等,这些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具表明,早在4000—5000多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商丘地区这块广阔平坦的土地上。
众所周知,史前商族人在建立商王朝之前所创造的文化,学术界谓之“先商文化”。考古材料证实,先商文化主要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它来源于山东大汶口文化,并吸收了河南龙山文化及其周围其他文化的先进因素。而据考证,商族发源于史前东夷人之中,最初主要活动在今豫东、鲁西南一带。
史前商族人由山东向今天的商丘迁徙,其间的脚步就曾停留在王油坊村,并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然后再向西发展,就有了帝喾和阏伯及其子孙。他们以亳为中心,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先商文明。
成汤都商
——商丘是商朝的第一个都城
商丘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四朝古都——商朝前期的都城、周朝宋国的都城、汉朝梁国的都城和南宋初年的都城。其中,商汤所居亳地为今之商丘。《史记》称商王朝的建立者成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孟子》说“汤居亳,与葛为邻。”
“亳”之地望,自汉代起,聚讼纷纭。现在影响较大的为“三亳说”:即南亳、北亳和西亳。南亳在今商丘虞城谷熟集。北亳即景亳,在今山东曹县。西亳在河南偃师。学术界普遍认为,北亳是商汤的军事大本营,商汤伐桀就是从这里出发的。西亳为商朝的一个军事重镇。而南亳为商汤的都城,亦即现在的商丘。
商朝建立后,又有过5次迁徙,即仲丁迁于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祖乙迁于邢(今山西河津县境,或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可以看出,商朝建立后的5次迁徙,其范围亦在今河南、山东境内,部分涉及到山西、河北境内,但总不外黄河南北、距黄河不太远的地方。
王亥经商
——商丘是商业的发源地
王亥是商业人的始祖,基于以下依据:
一、王亥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极高。首先,甲骨文中祭王亥的卜辞,以武丁、武乙、文丁时为多。其次,在商先公中,只有亥称王,名王亥。此“王”虽与成汤及成汤以后的商王之王有所不同,但可视为王之雏形,为王权的一种萌芽状态,同时也说明王亥在商人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再次,在甲骨卜辞中,共有甲骨8片、卜辞10条,王亥的亥字从亥从鸟。这一方面说明了早期商人以鸟为图腾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说明王亥在后代商人心目中达到了图腾的地位。最后,武丁卜辞中多次有“贞于王亥求年”、“贞于王亥告秋”的记载。
二、王亥生活时期的社会形态为氏族部落向邦国时期的过渡期。从“玄鸟生商”的传说可以看出,从契到上甲微,商族的社会性质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中的氏族部落阶段。而王亥时期应为氏族部落向邦国时期(即早期国家时期)的过渡期,是先商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最后到商汤时期走向王国形态。
三、王亥“服牛”与畜牧业的发展。《山海经·大荒东经》和《楚辞·天问》中都提到王亥“仆牛”;《世本》、《吕氏春秋·勿躬》作“服牛”;《天问》有“该秉季德……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王亥饲养、放牧牲畜,使祭祀时有了牺牲,有利于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增强抵御自然灾荒和野兽侵袭的能力,同时,也说明王亥时商人已能使用牛马等,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并向四周扩张势力。由于产品有了剩余,出于发展壮大本部落、换取所需物品的目的,王亥于是与四周部落进行以物易物的商业贸易活动。
四、王亥时期商人活动的区域就在商丘。由于种种原因,商都屡迁,究其根源,众说纷纭,但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商先公时期的迁徙,无论是出于自然缘故以谋求生存空间,还是出于政治原因以缓解矛盾,但都是整个部族的迁徙;二是商先公时期的商都屡迁说明商部落还处在由游牧到部落再到邦国的发展阶段;三是王亥时期处在相土与上甲微之间,有一段较为稳定的时间,此时的商人就在商丘一带活动,而由王亥开始的商业活动就在商丘,因此可知,商丘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王亥是商人的祖先。(李可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