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领袖嘱托 向总书记汇报”系列报道丨甲骨文故乡·安阳:探求解码,讲好甲骨文当代故事

2023年10月20日15:12

来源:安阳日报

  “牢记领袖嘱托 向总书记汇报”系列报道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陈列馆工作人员在介绍甲骨文的研究发展历史

  探求解码,讲好甲骨文当代故事

  安阳融媒记者 张俊军 申昕 文/图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习近平

  一片甲骨惊天下。

  1899年,在安阳殷墟地下沉睡了3000余年的甲骨文字重见天日,引来世界的惊叹。为了解读神秘甲骨文中的“文明密码”,百年间,几代学者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探索甲骨文的脚步从未停歇。

  今天,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曾经沉睡地下的古老文字变得明亮生动起来,她已融入了古都的血脉之中,她轻盈“跃动”在互联网之上——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悠久的历史被世界认同;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面向全球免费开放甲骨文数据资料,相关资源量居世界第一;

  “甲骨文识读大会”吸引了全国各地11万余名选手参与海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了解;

  甲骨文书法课、甲骨文体操走进了中小学校园,出现在青少年的身边;

  …………

  赓续文脉——

  “保护、传承‘真正的中华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如今,做好甲骨文研究,传承好甲骨文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安阳人骨子里的自觉与自发。

  “全市各甲骨收藏单位共计收藏甲骨923片,均已进行建档管理,保护、传承‘真正的中华基因’。”10月16日,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对记者说,我市不断加强对现有甲骨文等馆藏文物的整理和保护,加大文物收藏力度,全面提升馆藏文物数量和质量,提升研究和利用水平。同时,充分发挥省、市考古机构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等机构、高校的学术优势,积极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内知名高校,共同推进甲骨文保护和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识别与释读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目前,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16万余片,据研究有近4500个单字,目前已释读约1500个单字,而剩下的字因生活场景的消失和变化,释读难上加难。在推动专家学者研究考释的同时,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释读一个甲骨文10万元”重奖释读者,让社会各界参与甲骨文考释的热情高涨。

  “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无论如何强调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系统的重要性都不为过。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明探索的基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而且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提及甲骨文的价值,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郭旭东说。

  一年来,安阳师范学院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与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文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主办了“文明向往——甲骨文传承与弘扬”专题研讨会;参与河南兴文化工程、殷墟考古发掘,为殷墟博物馆布展与汉字公园建设提供专业支撑;甲骨学与殷墟考古研究基地获批202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殷墟甲骨刻辞菁华》系列丛书出版发行;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7项……以郭旭东、韩江苏为代表的学者上下求索、朝夕不倦,不断挖掘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

  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必须让甲骨文研究有人做、有传承,才不会让“绝学”变为“绝响”。

  传承弘扬甲骨文等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人才的代际传承十分重要。今年秋天,30名研究生踌躇满志地走入安阳师范学院。他们将在今后的3年里系统地、专业地学习研究古文字、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为甲骨学发展注入新生力量。代代传承的甲骨学人孜孜不倦、耕耘不辍,全身心去解读那刻在甲骨上的文化,奋力让甲骨文这个冷门绝学重新“热”起来。

  跃动云端——

  “建设世界甲骨文数据中心是我们的目标”

  甲骨文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基因文脉,在大数据、云计算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市运用科技手段对甲骨文进行数字化赋能,让古老文字焕发新活力。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团队20余年矢志不渝、潜心耕耘,在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甲骨文识别与字形分析、甲骨文语言计算、甲骨文与殷墟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持续拓展。

  4254个单字、4697个字形,152种甲骨文著录、234762幅甲骨文图像,还有34234种甲骨文论著、6737条缀合信息、3个甲骨文数据集。这是实验室建设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面向全球免费开放的甲骨文数据资料,相关资源量居世界第一。

  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亲自指导建设,目前已经进入四期工程,实验室正按照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技术发展路线迭代进化,推动平台从1.0版本向2.0版本跃升,从书本等平面方式向文物实物转化,引领着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

  “建设世界甲骨文数据中心是我们的目标。”实验室主任刘永革坚定地说。

  与此同时,依托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数据支撑,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的甲骨缀合团队正不断优化、完善智能缀合技术,在数千块甚至上万块甲骨碎片中,搜索边缘、纹理和残辞匹配的目标,使现存甲骨碎片实现智能缀合。

  “目前,我们已缀合甲骨碎片44组,是国内计算机辅助甲骨碎片缀合最多的研究机构。我们还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出‘文字图谱’和‘字形匹配’,也为甲骨文破译拓展出新的路径。”甲骨缀合团队负责人张展博士说,那些曾经深埋地下的甲骨文字被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在探寻中华文明密码的征程上越飞越高。

  “让甲骨文以数字化方式回归故乡”,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倡议,也是安阳文博人的共同心声,更是安阳542万人民的共同期盼。

  当前,刘永革的科研团队正在进行一项意义重大的科研工程,他们以三维建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通过建立数字化全信息数据模型,将最大限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载文字的原始面貌,实现甲骨实物在数字空间的高保真还原和保护,赋予甲骨文物永恒的“生命”。同时,完成了“让甲骨文以数字化方式回归故乡”的技术积累,为甲骨文研究和诠释带来革命性变革。

  “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站,我们已经完成了89块刻辞甲骨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今年年初以来,共采集刻辞甲骨94块。”刘永革对记者说,“‘让甲骨文以数字化方式回归故乡’,我们已经从实验阶段逐步走向实践阶段。”

  融入血脉——

  “我们越来越热爱甲骨文”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承载着数不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今天,在她的故乡安阳,处处可见殷墟、甲骨文元素:高铁安阳东站使用甲骨文和简化字双标展示,安阳市文体中心有甲骨文字装饰,市区主要公交站点和3.6万余套道路窨井盖配以殷商文化元素,无不展现着我们的文化基因;105座甲骨文书屋书香满城,成为安阳人的“文化粮仓”,让“诗与远方”变得触手可及。

  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甲骨文已深度融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

  甲骨文文创开发方兴未艾。甲骨文表情包、科普动画、网络游戏、儿童绘本等系列文创产品不断推出。殷墟景区联合相关单位开发的“亚长牛尊”“亚址方尊”和“司母辛鼎”等3万份3D数字藏品,5秒内全部售罄。“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以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等方式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变过程,带人走进甲骨文的世界。

  殷墟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甲骨文数字展厅项目列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数字化项目,通过“科技+体验”打造甲骨文数字化应用新场景。

  象牙塔外天地宽。曾经深藏在博物馆展柜中的甲骨文物已经走了出来,走进青少年学生心中并“生根发芽”。

  右手向上、左手向下、两腿分开,流畅的肢体动作表现出甲骨文的“走”字……10月17日10时,市中华园小学的孩子们伸展着身体,为甲骨文作出生动的注脚。

  “这套甲骨文体操非常有趣,比如说这个‘心’,就是一个人站着比个心,还有这个‘射’,就是一个人拉着弓箭。通过学习甲骨文体操,我们越来越热爱甲骨文,也越来越热爱我们的家乡安阳。”市中华园小学学生刘玲宇对记者说。

  资料图

  甲骨文体操为甲骨文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已走进安阳师范学院、市中华园小学、市甲骨文小学等20多所学校,参与师生超过5万人,艰涩生僻的字节与青春洋溢的少年一同“跃动”起来。

  “进入中小学校园的不仅有甲骨文体操,我市相继建成省、市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47所,每年还组织培训甲骨文骨干教师100名,为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我们还组织了甲骨文书法名家进校园,在试点学校开设甲骨文书法名师工作室,研发甲骨文识读、甲骨文书画、甲骨文陶艺创意等特色课程,让更多青少年感受到甲骨文的独特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市教育局办公室负责人说。

  今天,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古老的文字穿越了3000年悠长时光,早已融入了古都血脉。她凝结着文明的基因,她燃起了文化的自信,她连接起古与今,她与人们相亲、相近。

  刀笔留痕,甲骨呈奇。微光相聚之处,隐约可见燎原。

编辑:林辉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