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建成高标准农田五十多万亩

2024年05月17日13:17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5月12日,郏县安良镇高楼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内,麦田里飘来阵阵清香,田间沟渠纵横相连,一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遥控下,在麦田上空喷施叶面肥。

“今年我种了360亩小麦,以前进行‘一喷三防’全靠人工,三四个人要忙好几天,现在县农业农村部门植保作业队用无人机帮忙,不到半天时间就喷洒完毕,省时省力又省钱。”种粮大户任延旭站在自家田边高兴地说。

“种粮靠技术,也要靠政策。从小麦播种到现在,县农业农村局一直关心着小麦长势,技术人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里免费开展施肥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配备便利的灌溉设施,还不定期进行田间管理技术培训,我们的粮食收成明显提高,去年小麦亩产达到600公斤,今年管理到位,相信收成会更好。”任延旭说。

“高标准农田适用机械化耕作,施肥、喷药、灌溉等日常管理都非常方便,与普通耕作相比省工90%以上,效率高、质量好、能耗低,省时省力还增产,种植的农作物旱能浇涝能排,风险小,不仅增加了种粮大户的干劲和信心,还为全县粮食安全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随行的县农业技术人员黄俊伟说。

王集乡赵刘庄村农民杨萍今年50岁,流转土地1100亩(1亩≈666.67平方米),常年种植小麦、花生、大豆等农作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农作物8000余亩。她通过县里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道路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形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生产格局,为农田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种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施肥、打药、浇地等日常管理非常方便。”杨萍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平时浇地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将水肥直接作用于植物根系,比大水漫灌节水约50%,小麦、玉米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达到550公斤至600公斤,花生每亩有450公斤的产量,其他农作物如大豆等亩均增产大约50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郏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技术跟进力度,在化肥减量、土壤改良、良种引进、节水灌溉、粮食高产等技术上下功夫,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覆盖率达95%,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引进优质小麦郑麦369、新麦26,优质红薯商薯19、烟薯25等农作物新品种50余个;实施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生物菌肥综合利用等新技术10多项,为保障粮食安全、引领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截至目前,郏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2.97万亩,占总面积的81.5%;2023年夏粮总产18.04万吨,全年粮食产量36.76万吨,高标准农田区域去年新增粮食产量2.6万吨左右,新增总产值约6000万元。(张鸿雨 王自行)


编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