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博物馆名城”,馆长有话说
安阳融媒记者 张俊军 申昕 郭凡 赵晓凤 高倩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走进博物馆,便走进了一座城市的文脉与基因。
安阳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的出土地、超世之杰曹操的归葬地、精忠报国精神的孕育地、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立足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一座座博物馆在安阳大地拔地而起,承载历史、记录文明,让古都安阳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鲜活起来。随着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各级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我市类型多样、覆盖全面、特色鲜明的“中国博物馆名城”格局已然形成。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专访我市部分博物馆有关负责人,纵论我市“中国博物馆名城”建设。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
奋力打造安阳文化地标和城市客厅
宁红亮在工作中(安阳融媒记者 申昕 摄)
“近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深入挖掘汉文字承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打造古都安阳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客厅。”5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说。
宁红亮介绍,作为我国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统筹把握一期工程与续建工程展览内容,实现展览诠释的系统性、层次性与协调性,共同构成完整的中国文字文化展陈体系,全方位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中国文字博物馆一期基本陈列及续建工程基本陈列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精心打造的《汉字》巡展先后在国内外成功展出140余场,被中宣部列入“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重点任务项目清单”;面向青少年开设“甲骨学堂”“汉字精神励少年”等公益性社教课堂,开展文字文化进校园活动,共举办汉字主题教育活动3000余场,约20万名家长、学生参与活动,接待研学学生近400万人次,先后获得全国十佳文博社教案例、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语言文化品牌活动优秀案例、全国文博社教优秀案例等荣誉。截至目前,中国文字博物馆年均接待参观游客约130万人次,社会效益显著,已创建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文化传播与推广基地”等。
“中国文字博物馆将积极融入区域发展,牢固树立‘立足安阳,放眼全国,面向世界,让安阳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安阳’的发展思路,高位谋划‘动起来、活起来、响起来、用起来、富起来、走起来’路径措施,持续推进甲骨文活化利用、文创开发、研学旅游、夜游开放等工作,通过文化品牌的培育、文化资源的整合、服务机制的改善,全面提升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水平,努力成为我市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的排头兵,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作用。”宁红亮表示。
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
让殷墟博物馆走向世界
赵清荣和孩子们一起在殷墟博物馆“读”文物(资料图)
“我们将加强与世界知名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殷墟博物馆走出去。”5月17日,刚刚参加完与美国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一行的座谈会,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让殷墟博物馆走向世界是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
今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震撼开馆,举世瞩目。承载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百年考古成果,殷墟博物馆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助力我市“中国博物馆名城”建设迈向新高度。
赵清荣介绍,殷墟博物馆在设计之初就立足国际视野,建设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建筑。殷墟博物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建筑与遗址、建筑与城市空间营造的一体化与完美融合,在整体造型与空间设计上充分采取、吸纳、运用青铜纹饰和甲骨文等商文明的代表性元素,在厚重中提高建筑的艺术性与灵动性,营造围合与开放、精细与厚重的丰富空间场景。
殷墟博物馆展出4000件(套)文物,其中3/4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一系列考古新成果首次展示。展览采用从国史到国家再到国人的逻辑体系,以文物为本,以研究成果为要,以成组器物展示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示了伟大的商文明以及早期中国的出彩时代。在展览形式上,殷墟博物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新的时代表达方式,构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为观众提供鲜活丰富的深度沉浸式观展体验,具有很强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
殷墟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推动文旅融合、拓展文创产业、讲好殷墟故事。历史与时尚碰撞的文化视觉盛宴“大邑商时装秀展演”让古老文明焕发新光彩。殷墟博物馆持续开展“商传千年铸未来”等多项特色研学活动,开设“礼文宫”文创商店、“子飨”餐厅、“甲骨文”咖啡厅,让游客爱上博物馆;着力传播推广,讲好殷墟故事、中国故事。
“殷墟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和传播工作,高标准展现商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持续拓展科研教育、国际交流等功能,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馆,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力量!”赵清荣说。
安阳博物馆馆长李晶:
讲好安阳故事 传播安阳声音
李晶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资料图)
“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对安阳博物馆的肯定,更是对安阳厚重历史文化的肯定。”5月17日,说起安阳博物馆,馆长李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安阳博物馆以馆藏文物数量多、种类全、时间跨度大为特色,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以安阳地区自然、历史、艺术文物、标本等为主,包括化石、青铜器、甲骨、玉器、石刻、陶瓷器、货币、书画及近现代文物等类别,时代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充分体现了安阳历史发展脉络,是我市唯一的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博物馆以其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无可比拟的文化象征赋予城市以精神之灵性和文化之气韵,于无形无声中培育着城市的形象。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安阳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举办特色展览,持续打造“安博学堂”社教品牌,讲好安阳故事,传承中华文明。“殷邺相彰——安阳历史文化展”“石艺·史记——安阳石刻艺术展”“丝路遗韵相州风——麹庆墓出土文物展”等展览一经开展,就备受欢迎。“甲骨文书签”“木版年画拓印”“徽章DIY”等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宣传普及安阳历史文化知识。
“利用周末、节假日,我们专门推出‘馆长讲解’‘志愿讲解’服务,让游客在博物馆体验全方位的讲解服务,充分了解安阳的地方历史及文化。”李晶介绍,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德府城隍庙,该馆对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进行展示传播,完整呈现安阳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自今年清明节以来,安阳博物馆取消周一闭馆规定,每天延长开放至20时,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夜间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了解安阳的厚重历史,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获得感。
“安阳博物馆是展示安阳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是我市建设‘中国博物馆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综合博物馆的优势,梳理好安阳历史发展脉络,传播好安阳声音,提升我市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建设‘中国博物馆名城’助力添彩。”李晶说。
曹操高陵管委会主任王金波:
展示汉魏文化历史 发掘传统文化内涵
工作中的王金波(安阳融媒记者 郭凡 摄)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们博物馆人的初心。”5月16日,曹操高陵管委会主任王金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位于殷都区安丰乡西高穴村,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教育于一体的遗址类博物馆,于2023年4月29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王金波介绍,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分为馆外遗址展示和馆内文物展示两个区域,且互为表里、相互交融。展览充分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依托高陵出土文物资源,结合动态视频演绎、多元化艺术展示、艺术化场景再现等多种手段,带给观众多视角、全方位的观展体验,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为在保护墓室本体的同时兼顾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还使用现代数据采集技术,在展厅入口处1∶1 复原了高陵墓室。自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开放以来,共接待观众60余万人次,社会活动、学术研究、延伸教育、文创开发等工作成绩斐然,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开放后,依托优质的陈列展览和丰富的社会教育,成为研究、传播、展示三国文化及汉魏历史的重要平台和国际交流中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高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为打造类型多样、覆盖全面、特色鲜明的‘中国博物馆名城’格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王金波说,随着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安阳城市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参观游览博物馆成为市民、游客的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博物馆场馆建设、创新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拓展展览展示传播途径、深化学术研究、推进交流互鉴、优化开放服务等方式充分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安阳将建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世界一流博物馆体系,成为古都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王金波说。
红旗渠纪念馆馆长田玲利:
让更多人来感悟红旗渠精神
田玲利带领学生参观红旗渠纪念馆(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曾说,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我们要做好讲述者、传承者、践行者,让红旗渠精神焕发时代风采。”5月19日,红旗渠纪念馆馆长田玲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红旗渠纪念馆为纪念红旗渠精神而修建,从“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五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林县人民改造山河的壮举,讲述了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发展历程。
“红旗渠精神常学常新,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为我们发展文博事业、开创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指引。”田玲利告诉记者,他们组织过各类红旗渠精神展,还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举办联展活动,深入多地开展“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活动。网络时代,各类线上平台成为宣讲红旗渠精神的重要阵地,红旗渠纪念馆工作人员在线上连载“红旗渠记忆”系列,发表8000余篇宣传文章,总浏览量近9亿次。此外,他们还搭载“文旅快车”,举办了很多活动。这些成功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鉴,他们将依托馆内资源,不断创新思路、拓展视野,用现代化手段表达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提高纪念馆宣传工作效能,要重视受众的感受与需求。“我们将在宣传史实与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围绕需求不断创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更多人走进来。”田玲利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在宣讲展示中融入了4D动感、空中悬浮等现代化手段。下一步,他们还将采取更多鲜活的方式方法,让红旗渠精神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田玲利表示,虽然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将来,他们会在保护中讲好红旗渠故事,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用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让更多人到这里汲取精神力量,以文化软实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汤阴博物馆副馆长杨琳琳:
擦亮千年古县文化新名片
杨琳琳正在讲解博物馆文物(安阳融媒记者 赵晓凤 摄)
“汤阴,一座有着6000多年历史的古县,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县域内的文化地标,汤阴博物馆现代时尚的外表下,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5月20日,汤阴博物馆副馆长杨琳琳说起汤阴源远流长的历史,言语间满是自豪。
汤阴博物馆于2020年7月1日正式开馆,总面积4592.60平方米,布展面积2070.13平方米。该馆基本陈列展“汤水华章——汤阴历史文化陈列展”展出文物600余件(套),艺术类展品49件(套)108件。“我们还设置了8个艺术场景、15个多媒体互动屏和5个电影短片,生动展示了汤阴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漫长历史,重点阐释了汤阴孕育的周易文化、岳飞文化、诗经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杨琳琳介绍,2020年,该馆基本陈列展“汤水华章——汤阴历史文化陈列展”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2022年12月,汤阴博物馆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称号,并在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获得“百佳公共文化空间(文博艺术空间)奖”。自汤阴博物馆开放以来,参观游客已有56万余人,成为汤阴文化新名片、外地游客必选的旅游目的地。
成绩有目共睹,但一个县级博物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杨琳琳表示,对照国家A级景区创建标准,去年年底,该馆成功创建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利用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优势,结合馆藏文物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主题活动,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作为汤阴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讲好汤阴故事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利用好、发展好博物馆这一主阵地,积极融入‘中国博物馆名城’建设,进一步丰富汤阴乃至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杨琳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