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初冬沃野迎丰收,红薯千亩助增收。
商城县余集镇用古法技艺制作手工粉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该镇立足传统“三大桩”产业基础,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拓展销售渠道,打响余集名片,推动粉条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好苗种出好收成
“今年红薯种了25亩地,已经花了3周时间收起来了20多亩,有7万多斤,剩下几亩预计还能收1.7万斤。”11月30日,河南省商城县余集镇迎水村种薯大户田圣金笑呵呵地说起红薯产量。
田圣金种植红薯已经将近30年了,自留苗每年都稍有减产的问题困扰他许久,自己买苗又会增加成本,“今年领了20多亩政府免费发放的脱毒红薯和商薯19种苗,效果很好,种出来的红薯个头又大又圆,最大的一个有将近7斤”。种植红薯投入少,回报高,这让他对红薯种植充满干劲。
2024年年初,余集镇积极与商城县牵手合作社和广东省江门农本农业有限公司对接,争取了免费的脱毒红薯、商薯19、西瓜红、哈密等品种种苗。在征求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分2批免费为25个村分发650万株红薯种苗,其中脱毒红薯345万株,商薯19号146万株,西瓜红125万株。今年,全镇共种植红薯2700余亩。
好薯打出好粉条
今年红薯丰收,余集镇产业发展迎来“开门红”。
文冲村群众刘园珍一早就忙碌起来,一筐筐红薯被运回家中,她筛选出表面光滑、大小适中的红薯,洗净后放入打粉机粉碎后,将红薯浆液进行过滤;经过3次过滤后,浆液进入小池沉淀,取出沉淀好的淀粉,放在阳光下晒干。数道工序后,圆圆胖胖的红薯变成了白净干爽的淀粉,这是摄取红薯“灵魂”的第一步。“商薯19号出粉率很高,一万斤红薯最高可以打2200多斤粉呢。”刘园珍喜笑颜开,农家红薯淀粉市场售价每斤10元左右,2000斤红薯淀粉收益在2万元左右。
尽管红薯淀粉收益已经相当可观,但何冲村老手艺人余国成选择将红薯淀粉留下,做成收益更高的手工红薯粉条。
“大家都认可我的手艺,论熟练程度,别家可比不上我这个打了三四十年的老师傅。我打出来的红薯粉条大家都说好,现在村里好几个打粉条的都是我徒弟。”余国成话语里透着自豪。小小粉条,是致富良方也是延续传承,余集粉条就地取材,代代相传。
据介绍,古法粉条最重要的是和粉,用温水和成的红薯粉团与红薯粉混合均匀,将粉团放在一个大漏勺里,架在烧着热水的锅上,双手晃动漏勺漏粉,一根根粉条就会从漏勺的小孔中不断流出,散落到锅里,烫煮成形,再用筷子将一根根粗细均匀的粉条捞出,放入凉水里冷却,切断后搭在竹竿上晾晒。
经过打芡、漏粉、提粉、冷却、晾晒等数项流程后,红薯的“灵魂”才算摄取完毕,接下来就是它上桌前最后的等待。此时,余集镇各村随处可见一杆杆粗细均匀、光泽鲜亮、筋道顺滑的红薯粉条悬挂、晾晒,整整齐齐,煞是好看。
今年余集镇有近2000户种植红薯,其中近400户会将红薯制成红薯粉条,年产约80万斤。
好粉条才有好销路
手工红薯粉条制作手法繁复,工序较多,将红薯淀粉制作成红薯粉条还受严苛的天气条件的限制,要打出质量好、品相佳的红薯粉条说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毫不夸张。或许美好的事物总是需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走到人前,美食也不例外。
一筷热气腾腾的余集红薯粉条入口,远道而来的客人尝到的是美味,在外的游子尝到的是“乡情”,这是情感与灵魂的激烈碰撞,撞出了余集红薯粉条产业的发展前景。
“以前农产品讲‘堆头’,前些年我们的粉条直接用蛇皮袋包装。”余国成有这样的感慨,“村里给我们统一了牛皮纸礼盒包装,看起来确实大不一样了,收到的订购单子也更多了。”
近年来,余集镇积极引导农户手工粉条制作加工,让传承百年的粉条制作技艺“蜜里流银”,着力打造品牌效应,助力农户增收。该镇党委政府主动对接“土特产”包装厂商,拓展市场,助推余集土特产品转型升级。
据了解,该镇粉条每斤大概18元,全镇粉条年产值约1400多万元,每年粉条上市,都会供不应求。2023年余国成家卖出约2200斤粉条,收入近4万元。
“我镇将继续扩大红薯种植面积,提高红薯产量和品质,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将余集红薯粉条打造成余集镇的一张产业名片。”余集镇农业中心主任陶维强说。(朱美惠 皮雪梅/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