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今年1-10月份,全市规上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有31个生产实现正增长,其中23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目前居全省第一方阵第五位,也是十年来最好水平;这些指标都创造了近年来历史新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12月4日上午, 在南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建强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奔向新辉煌”南阳市工信局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该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明远如是说。
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南阳市工信系统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促质、向新而行,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17条重点产业链规模大幅提升,数转智改、专精特新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
工业经济运行实现“新提升”。该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在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千方百计推动工业经济回升增长,坚决扛起稳住工业经济大盘的政治责任。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打通痛点堵点,解决企业诉求。瞄准重点县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常态化调控调度,着力破解难题,强化要素保障,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提速、量质齐升。
“7+17”链群发展迈出“新步伐”。该局高标准制定重点产业链培育总体方案和17个分链方案,创新性实施“三长制”“1+7”工作法,推行“链长+专班”“图谱+清单”工作机制;重抓重推“双50”重大工业项目,天然碱矿伴生盐资源综合利用、牧元安粮异亮氨基酸、千牧生物、联牧制药、乐凯高阻隔膜、汉冶特钢技改、众德汽车三期等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产投食品产业园一期、恒丰化纤、中牧牧原生物、中天碱业、柯丽尔二期、仲景食品等一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重点产业链群体系建设全面起势。
“一转带三化”取得“新突破”。“一转”即数字化转型,“三化”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是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今年,新增2家省级数字领航企业、全省第1位,新增34个省级智能工厂(车间)、全省第2位,新增12个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全省第3位。二是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今年,5个园区入选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全省第1位,9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全省第2位;29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全省第3位。三是深入实施高端制造工程。今年,14家企业入选省“机器换人”示范项目、全省第2位,6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产业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一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西湖牧原实验室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聚焦合成生物领域科技前沿,异亮氨基酸等一批项目转化落地;东方光微研究院也不断拓展光电产业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光热玻璃、隔热玻璃、光导照明等一批产品即将下线。二是持续培育创新主体。今年457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全省第2位,3个创新项目进入“创客中国”河南大赛50强。三是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卧龙防爆、中光学、乐凯华光等企业攻关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迅速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南阳工业新的增长点。
优质企业培育彰显“新成效”。一手抓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着力促进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增强制造业价值创造力。2024年,牧原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牧原、龙成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家企业入选2024年河南省民营企业100强。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7家、全省第2位,培育25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9家省级头雁企业。
下一步,南阳市工信战线将牢牢把握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这个战略方位,紧紧抓住打造重点产业链群这个战略抓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优势再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换道领跑,努力在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中走在前、争上游、当先锋。(薛小磊/文图)